是时,平安之夜。
孩子们在等待,等待那位传说千年的老人,戴着雪帽穿着雪靴背着大口袋……
于是,您走了——
走向期待,是您一生的愿望与力行。在许多人忙着装填自己的小口袋和大口袋之时,您希望还有传说可以美丽而真实,还有期盼可以坚信和坚守,至少是孩子。所以,您急着远行,化身那个肩背大袋的白胡子老人。
我很惭愧,我和上海区县报的同仁应该以您的快乐为快乐,但那一刻,我不快乐。泪水夺眶,悲从中来……
和您初识于14年前。作为浦东新区周报的总编,我把前任总编传说的上海区县报高级顾问团的专家请来浦东,为《浦东新区周报》的改版做一次专业诊断。
第一次,见到了上海新闻界赫赫威名的马达、贾安坤、张启承、石俊升……见到了您。我像小学生一样诚惶诚恐,因为你们都是我踏入新闻界后的顶礼人物。但是,没有傲慢,没有威严,没有隔阂。已经仙逝的马老像慈父对待女儿一样爱护鼓励,安老时时以菊影兄呼之,其亦父亦友的怜爱令我感受至深。您是顾问团的团长,您和您的“团员”自此成为我办报的“专业助手”和精神力量。
当年,上海有19个区县,有19家区县报,然其法理定义只是“上海市内部连续性出版物”。但16年前,当时任静安时报总编杨继龙、长宁时报总编赵成樑、劳动报退休副总编顾宪龄倡议成立一个区县报联合组织时,得到支持最大的就是时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您。前期的接触,您感受到了区县报同仁强烈的使命感和进取心。您说,“组织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支为区县党政中心工作鼓呼,为区县干群之间架设直接桥梁的宣传力量,记协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纳入管理和服务的范围。于是,一个不是组织的“组织”——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县报工作委员会进入工作状态。
您的支持不止于此。在大家筹划应同时建立一个区县报高级专家顾问团时,您又欣然应允出任“团长”,并请来上海三大报刚退休的总编、请来市文联的李伦新主席加入。之后,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老师、新民晚报社原总编丁法章老师,乃至今日市记协的宋超主席,都由您先后引进顾问团。
我经常自豪地对外宣称:上海区县报也许不入一流,但区县报有一个顾问团却极其豪华,拥有上海滩新闻界最显赫最权威的前辈。
2003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文,全面清理整顿报刊。那时,区县报总编皆怀有一颗跃跃欲试的发展之心。若我,已多次提交报告,建议浦东创办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报刊整顿一刀切的政策,却让区县报有不进而退之虞。您和顾问们着急了。你们这批大报总编,在与区县报的接触中,深深体会到了区县报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8月6日召开专题会,马达老师一开口就坐不住了,在会场里来回踱步,说:浦东作为实施国家战略、举世瞩目的开发区,没有理由不给刊号。文汇报原总编张启承老师说得很实在:19家区县报都要刊号几乎不可能,但浦东不一样,地位重要,现在的办报基础好,浦东要抓住这次机会,赶快申请刊号。您似乎更激动,说,《浦东新区周报》的办报水平不亚于大报,不但要办下去,还要争取公开发行。已故的安坤老师连夜电话当时宣传部的宋超副部长,陈情区县报的重要意义……
2004年,我和同事领命承办上海区县报纪念第五届记者节暨年度好新闻颁奖典礼。有感于您和专家们的一再嘱咐:区县报一定要抱团取暖联合发展。我在这次庆典上第一次提出了“十九家是一家”的文化理念。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区县报也由19家而18家17家即将16家,但无论多少家,“区县报是一家”的价值追求,始终未变。我们不再苛求一个“名份”,不再拘泥一个“形式”,如您所说,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
16年19家,在区县报工委前秘书长顾宪龄老师的热心召集下,您和顾问团的专家们一家一家轮流上门,辅导记者编辑,点评报纸优劣,手把手教会年轻人学会采访写稿学会编稿排版,教会总编如何管理发展报业。更让人感动的是,您每一次辅导或讲话,无论大会小会,都会事先工工整整地写好稿子。其认真其执着,丁法章老师在今年的颁奖大会上说及不禁动容。
16年,区县报的办报水平早已今非昔比,各报的总编换了一轮又一轮,但对您和顾问团专家的感激与敬仰日久弥深。
16年,白发苍顔。马老和安老已先您而去,俊老多年病重,宪老也已行动不变。想到后继之忧,年初就说到要充实顾问力量,当宋超主席提议三大报的在职副总编加入时,您和法老欣然应允代为联络。今年9月,您已住进华东院,我和工委现任秘书长杨继龙到院探望,说及新顾问聘任仪式,您说,我能参加,只要错开我上午输液的时间。如今想来,您必是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想尽最后之力,把区县报托付后人。
果然,9月21日的聘任仪式,您如约而来,一来就说“我要说几句”。
您特意站起身,一旁的宋主席拉您坐下说,您不肯。面对在座的“新老”顾问,您这一站一说,用心良苦呢。那一番深情的回顾与嘱托,不思量,自难忘。您说,16年了,和区县报是真有感情了。区县报的总编特别有人情味,区县报工委虽然不是一个常规组织,但他们的工作非常规范,特别温暖。区县报的作用很大,提高很快,但现在困难也不少,以后,你们要好好扶持,我就把区县报交到你们手里了。
说及区县报工委,确切地说是一种工作状态。我的理解,就是一个由志愿者用兴趣和热心自定义的工作机制和方便说法。
您为三位新聘顾问发聘书,知您病情实情的宋超主席,忙着用手机摄像。平安夜,他把您发聘书的照片和您在医院时各种姿态笑容的病号服照片发到顾问团微信群,每一张都鲜活灵动。斯人如前,相对难相逢。
11月5日,上海区县报纪念第十六届中国记者节暨年度好新闻颁奖在崇明会议中心举行。16年来,专家席上,您第一次缺席了。开完会,我和杨继龙搭车赶到华东院。您还是那样笑脸相迎,从不向我们传递丝毫痛苦;您还是那样表情轻松:我活了80多了,够本了,多活一天是赚的,马上就走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我说,丁老师,您肯定没事,上一次不是挺过来了吗?一直听您说家乡天台有多好,还等着您明年带我去天台呢。
如今想来,您一定以为我是在安慰您,但我是真觉得您会熬过此劫,因为您是那样的开朗那样的乐观,全无暮气。
所以,我宁可相信,您是主动选择戴雪帽穿雪靴背大口袋去了。
知道得病,您联系家乡天台的学校,把自己的著作和藏书捐给校方,那是否是您的第一次“实习”?从您的大口袋中掏出惊喜掏出希望带给孩子们。
此去,俗世少了一位新闻骄子,天地间多了一位白胡子老人——永远的圣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