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个教授争一个学生的启示

  ■吴自韬文

  日前老战友来访,向我讲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四个教授争一个学生的故事,令我感动,也令我深思。为什么美国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始终走在世界领先的地位,这绝非偶然。他们是如此重视人才的培养。

  老战友的孙女晓晓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学术交流会上被英国剑桥大学相中,以优厚于哈佛的待遇延揽为博士研究生。哈佛的老师对她依依不舍,嘱咐她,在剑桥博士结业后,欢迎回哈佛来作博士后。

  2015年底,晓晓在剑桥博士学位即将结业,考虑到她从事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先的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于是她向斯坦福的诺贝尔奖教授申请去他那里作博士后。经过远隔大洋的“视频面试”,诺奖教授邀请晓晓去斯坦福面试,参观其实验室。并寄来从英国到美国的往返路费,还为她订好了两天宾馆住宿。这事为斯坦福的另一位知名教授知道了,主动向晓晓发来电子邮件,介绍了他的研究和实验室的情况,表示愿意邀请晓晓到他这里来商量合作事宜。同时也寄来了往返路费,也为晓晓订了两天宾馆住宿。

  晓晓如约到了斯坦福,在与两位老教授见面商谈的时候。另一位年轻的教授找上门来,向晓晓表示欢迎来同我合作,并说二位老教授的学术成就虽然已经很高,但我们合作可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作出新的成就。这位年轻教授为表示诚意,亲自驾车偕同夫人将晓晓接到家中,设家宴款侍。并说既然到美国来了,别急于回去,可以借机会游览一下,就特意在纽约订了两天宾馆住宿,请晓晓在纽约玩玩。就在此时,一位女老教授得知消息,也找到了晓晓,希望能和她一起合作研究,邀请晓晓去参观她的实验室。晓晓一面感谢她的盛情,一面为难地表示自己已经答应了诺奖教授的邀请,不好失信。女教授以其女性特有的执着说:“不要紧,我去和他们谈判,你到我这里来。”

  面对四处邀请的“为难”局面,晓晓将实情坦白地告诉了四位教授。结果是诺奖教授和另一位老教授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做晓晓的导师,晓晓可以在他们二人的实验室里轮流各作一定时间的研究。这样一来,年轻教授在两位前辈面前只好退让,但十分友好地向晓晓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合作。可是,那位女教授还不愿意放弃,甚至在晓晓已返回剑桥以后,还追着发来电子邮件说,如果晓晓还有同她合作的意愿,她可以飞到剑桥来面谈,两位老教授那里,她负责去商谈。晓晓回电感谢她的盛情,但不愿意违背自己对两位老教授的承诺,只好向她表示深深的歉意。女教授却回电说:“尊重你的选择,但希望保持友谊,来斯坦福以后,一定要来看我,交个朋友。”

  四位教授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异国学生,竞相付出自己的热情与关爱,实在令人感佩。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也很令人感动。正当晓晓在斯坦福接受考察期间,她在哈佛的硕士导师恰好来斯坦福进行交流。诺奖教授知道晓晓在哈佛师从过这位教授,便向他打听晓晓的情况。这位哈佛的导师曾热烈希望,晓晓剑桥毕业后回到她那里去做博士后,现在晓晓却选择去了斯坦福诺奖教授那里。但这位哈佛导师一点不介意,很热情地向诺奖教授介绍,这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也曾经选择过她呢。

  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或许不无借鉴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特刊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谈“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才培养
四个教授争一个学生的启示
图片新闻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十三)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四个教授争一个学生的启示 2016-02-06 2 2016年02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