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公历4月5日前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农事上说,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清明又是祭祀、扫墓之节。时值此日,桃红李白,柳色青青,溪河泛碧,春光怡然。当年的上海县城(今南市老城厢),清明既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亦是官方举办“三巡会”的时辰。
清朝中叶嘉庆年间邑人张春华的上海竹枝词,情景交融地描绘了当年清明节的盛况:“江乡令节重三元,春露秋霜慰九原。听澈莺啼寒食路,草坛风紧腻晴暄。”河港纵横的江南水乡,车马萧萧,鼓乐喧阗,众人抬着城隍老爷的神像从邑庙(今豫园老城隍庙)出发,行至西城门外停下,祭祀和抚慰郊外九泉之下的义冢幽魂,因官府每年按例举办三次——即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上元、中元、下元),故称“三巡会”,又叫“三元会”。而城郭外,在一片浏亮婉转的莺啼绿树声中,百姓们挑着装有祭品的食盒,荷着用稻草扎成,中储纸锭、锡箔的酒甏形状的草坛,走在扫墓的路上。到了祖坟前,焚烧草坛中的纸钱祭祖,看风吹青烟袅袅飘散在晴空。据说这样,先祖就能于“爇火燎原,望见烟起”时,欣慰地知道子孙来看望和祭扫他了。
扫墓之际,亦是踏青之时。也有张春华的上海竹枝词为证:“东风绿卷墓门烟,摇曳晴郊五色钱。”信马由缰,但见郊外芳草芊芊,杂树生花,蜂飞蝶舞。然而最美的还是要数“菜花黄处香风起”,此乃清乾隆年间邑人李行南写于清明的上海竹枝词句。它使我不由想到与李行南同时代的苏州人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有一段春游对着菜花热饮的精彩叙述:“是日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思之令人心驰神往。扫墓兼踏青,此俗延续至今。
而在清明节放飞风筝,是沪城儿童向往和准备已久,春季最喜欢的一个户外游戏。清末宣统年间邑人秦荣光,在上海竹枝词中记录了这一民俗活动:“童儿结队放风筝,恰值三巡会出城。”他在附注中又说道,清明放风筝的目的是因为“小儿多内热,易发于春。放风筝者,必张口向上,所以解其热”。这话的意思是,放风筝时,小孩子一定是仰望蓝天,欢呼雀跃,内热由此得以释放。
清明放风筝大都在上海城郊的旷野外,但也有在高高的城墙上放。清嘉庆年间邑人杨光辅在《淞南乐府》里写道:“高堞鸢灯明黑夜”,讲的就是儿童白天于城堞上放风筝,意犹未尽,在无月之夜,边放纸鸢,边燃放烟火升空作照明灯,想象中灿烂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