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同济大学游泳池

  ■鲍国海 文

  如今,我已经退休,由于离原单位游泳池较远,因此,每周总要到附近的同济游泳池游2、3次,每次蛙泳3小时,5000米,一年之中,我偶尔也会游几次万米,每次5个半小时,挑战自我。

  我与同济大学游泳池的缘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我还在读小学5、6年级,家就住在同济大学附近的鞍山新村。

  每年暑假,我都会与小伙伴们一起结伴到同济游泳池游泳。那时,同济游泳池大门也面向赤峰路,中间隔着一块农田,一条短短的泥土路与之相连。当时它是个露天标准游泳池,只在夏天开放,四周由一圈黑色竹篱笆围起来,后门通向一座古庙,里面是一个制造手电筒灯泡的福利工厂,边上有一条小路通向赤峰路,小路的一边是泳池,另一边是同济大学校园。泳池后面另有一个边门,通向同济大学校园,供校内职工通行。

  当时同济游泳池没有如今供游客使用的自助更衣箱,而由工作人员把游客脱下的衣物鞋袜等放到一大排隔成一个个小方格的木架或竹架上,再发给他们手牌。泳池的淋浴室很简陋,由几排淋蓬头构成,冲淋只有自来水,没有热水,遇到降温,游客们只能咬牙坚持。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被小学的体育老师叫去,与住在游泳池后门的另一位同班同学一起,到同济游泳池帮忙,专为游好泳的游客们点眼药水,有时也帮忙寄存游客衣物。

  那时,游泳池的救生员来自杨浦区各学校的男性体育老师,我看到其中一位游得挺好,他除了会蝶泳和自由泳之外,还会像海豚一样在水下潜泳,身体不断弯曲向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的游泳池每天都有固定的开放场次,同济游泳池也不例外,一般是整点开始,一小时一场,包括游泳和冲淋时间,每场结束要清场,然后再放下一场游客下池游泳,不像现在可随到随游。夏天,气候变化多端,如遇到雷雨天,为了安全,泳池会用扩音器通知游客尽快上岸,躲在淋浴室,以防止雷击触电。

  我学习游泳也是从那时开始,等每场游客都入池完毕之后,我也见缝插针地下水游一会儿。

  1975年4月,我中学毕业,离开了上海,到了外地农场工作,后来,又高考回到上海,有约十几年没有再光顾同济游泳池。一直到新的同济室内游泳池建成,我又来到了这里,重温儿时在这个游泳池的时光。

  如今,那时我认识的人都已经老了,且不知去向,我也老了,但那时学会的游泳爱好却一直没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松花新村:我的一件历史“行李”(一)
对话(奉贤海湾村)
爱可以超越一切
我与同济大学游泳池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我与同济大学游泳池 2018-09-22 2 2018年09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