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下旬,我们一家三口到英国自由行。在伦敦期间,曾与女儿来到伦敦西敏市潘顿街,在专门演出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品特作品的哈罗德·品特剧院看了他写的著名话剧《背叛》。
早在国内,女儿就网购了这场话剧票,并在演出的当天下午到该剧院打印了晚上的门票。那天晚上,我们在开始演出之前便来到了剧院,进场入座。剧场的座位是木制的,显得有些历史沧桑感。据悉,这座剧场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开业于1881年10月15日,原名喜剧院。
我们入场时,剧场内已经有不少观众。我们的座位离舞台有些距离,位于一楼的中间位置。我注意到前排的座位背面贴着一张打印的纸条,提醒观众在演出过程中不可离开座位。
不久,舞台大幕缓缓拉开,演出开始。原先剧场里观众的嘈杂声音戛然而止,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上男女主角的表演,剧场内只有在听到演员台词中出现的噱头时,观众们才发出会心笑声,演出中间不会出现观众的掌声。
《背叛》的舞台布景非常简单,没有花哨的背景,只有两张椅子,以及明暗转化的舞台灯光。三位男女演员以他们出色的演技征服了观众。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在演员们的两次谢幕中结束了。为了得到男主角的签名和合影,女儿事先做好了功课,从剧场边门离场,这比从正门出去节省了时间。但当我们来到剧场外面时,只见等候演员签名的粉丝们已经排到了街头转角处。在等待了近一小时后,排队签名的队伍开始缓缓向前移动。女儿去前面观察签名情况,大概半小时,等待签名的观众被告知,签名已结束。于是,我们只能失望而归,但庆幸的是,女儿在签名现场,用手机远远地拍到了男主角与其他观众合影的照片。
第二天晚上,我又陪女儿去了一次剧院,她想在观众散场前排队,抢占有利位置,一圆签名梦。但在离剧场散场前一刻钟,原先等在那儿的人被从剧院内出来的两个大汉赶到了马路对面。于是,我们只能作为旁观者看着散场的观众排队签名。不久,马路上走来了一位矮个子街头艺人,他就站在排队签名观众边上,用小提琴拉起了南斯拉夫电影《桥》的著名插曲:《啊,朋友再见》……我们一行人又实地体验了一次英国人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