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长的极限” 需要怎样的翻转
《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 魏伯乐 安德斯·维杰克曼 同济大学出版社

  谈《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不得不提到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也不得不提到罗马俱乐部。1972年,罗马俱乐部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面世,提醒人们警惕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增长的极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开启了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不仅成为提升全球可持续意识的奠基石,其思想也最终促成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出台。

  过去数十年间,《增长的极限》中关于人口、教育、健康、环境、生态的预言,一一应验。近日,俱乐部推出最新报告《翻转极限》,它又会带来哪些预警?

  令人“失望”的是,《翻转极限》中指出的人类困境,几乎与《增长的极限》相同:气候不稳、可耕种土地减少、物种消失……只不过情况更糟:如今全世界有近40亿人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危急中——干旱、水涝、饥饿、赤贫和恐怖;2017年,有6000万难民在离家的路上,2019年会是多少?50年前的预言应验,50年后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为严重,这么一想,顿感《翻转极限》的警示不仅并非重复、多余,而且更为骇人。没有改变、只有更糟,这才是《翻转极限》展现的可怕真相。

  当然,希望确乎还是有的。书中指出,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社会已经累积了足够的财富、科学知识和科技能力,足以支持和落实《增长的极限》里所描绘的转变愿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但关键是,人类需要一次新的启蒙。罗马俱乐部两位联合主席作为撰稿人,在书中呼吁,应该从哲学根源去审视当今世界的状态,他们对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物质私欲,表示出强烈的质疑,认为人类需要转变现有习惯性的短期思维模式和行为。他们警告,“除非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否则,15年后人类将面临比今天更加恶劣的生态环境”。

  当然,报告并非倡导人类回到“刀耕火种”的状态,人类主宰的世界仍然可以拥有繁荣的未来,前提是我们确保今后不再继续破坏地球。人类和大自然、短期和长期、公共和私人利益之间需要平衡,而不是对立矛盾。书中罗列了从清洁能源、可持续工作岗位,到使人类福祉与化石燃料、基础材料、稀有金属的使用大规模脱钩的现有成功案例,其中也涉及有关财政系统的实用政策。书中还提及一些框架性的条件,使得可持续技术能真正产生收益,并鼓励投资人支持长期的方案,鼓励人们用“彻底的再设计”来推动一个“显著的结构转型”。

  读这本书,很容易和今天全国上下正在倡导和实施的垃圾分类联系起来。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共有17个,其中第12个是“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直接面向全球日益突出的垃圾问题,垃圾围城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垃圾分类其实是垃圾全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是侠义的垃圾全生命周期。垃圾其实存在两个全生命周期,一个是狭义的废弃物的全生命周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到处置。垃圾分类就是针对垃圾处置的具体环节展开的。另一个则是广义的物质的全生命周期——物质从开采使用,原材料提取,制造成产品,消费使用,到最终作为废弃物被扔掉的过程。我们关注垃圾分类之余,也应该思考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减少垃圾的可能。此外,不求拥有、只需共享的观念转变,也能从源头上减量垃圾。而改变对物质(消费)的态度,正是书中所说的从哲学根源去审视世界的一个具体的例子。

  而书中最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莫如“等待采取适当措施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实现”,我们需以如英文书名——Come On——那般的勇气和速度来展开我们的行动,而不是等待。(来源:解放日报|作者:蒋卓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站在“终点” 回望一路历程
悦读汇
“增长的极限” 需要怎样的翻转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3“增长的极限” 需要怎样的翻转 2019-08-24 2 2019年08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