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全文发布,其中指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公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要让老百姓深入了解健康科普知识、技能和理念,让健康科普成为上海市民的通识教育,需要包括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内的专业人士做好“健康科普主力军”,增强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健康认知水平。
日前,2021首届医生科普大赛(上海)决赛举行。在现场,“30强”选手直击日常生活诸多健康谣言,放大“健康好声音”,让健康科普知识、技能和理念更好惠及百姓。
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关心并获取健康知识。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在获取信息变得异常简单,在丰富认知的同时,也对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直是不少人的首选策略。因而在网上不仅有“伤筋动骨一百天”“倒走能够治腰痛”等谣言“经典方”,也有“隆胸后不能母乳喂养”“防蓝光眼镜可防近视”等谣言“潮流贴”。
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意识的培养,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火眼金睛的专家。只有锲而不舍地让专业人士普及科学知识,放大“健康好声音”,把更多防病治病和健康教育知识教给公众,全民健康素养的“水位”才有可能节节升高。
让健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尚,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奋进。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3年连升,特别是近两年来提升迅速,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要让精细化的免疫“经验”进一步为“健康上海”建设夯实基础,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坚实的健康基石,向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不断迈进。(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