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文茜婷
肢体残障人士想要申请一辆轮椅车,如何选到适合的型号?办理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补助申请,应怎么操作?殷行街道现有残障人士8700余名,涉及肢体、精神、听力、智力、智力等多个类别。大多数残障人士对政策并不了解,助残员和残联工作人员是他们了解此类知识的主要途径。
近日,殷行街道阳光之家邀请上海乐宜社工服务中心和康福家辅具服务社的社工,为社区助残员上了一堂“入户调查课”,旨在提升社区残障人士康复服务水平,打通助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残障人士睦邻点
辅具是发挥功能障碍者潜能、辅助自理生活的重要工具。培训中,“康福家”的社工介绍了残疾人辅具申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展示了“折叠手账”“盲人电话”“聋人门铃”等常见辅具。通过入户访谈,助残员可帮助残障人士更清楚地了解辅具的功能、型号、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各类福利政策申请内容。
殷行街道建立了“康福家”残疾人辅具服务社,打造残障人士睦邻点。睦邻点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医疗讲座、文体演出、国画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
据了解,每年向“康福家”申请辅具人数多达6000-7000人次。同时,“康福家”在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让残障人士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辅具信息和最新政策。
科普“组合适配”,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2009年开始助残工作,十几年下来,我深刻体会到了杨浦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政府补贴、惠残政策、辅具升级……一系列措施都在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状况。”武阴堂是此次上门走访的助残员之一,他自己就是一名视障人士。
武阴堂认为,残障人士应主动融入社会。“入户走访时会遇到一些情绪低落的,我会用自己的经历开导他们。我觉得残疾人首先要自强不息,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不仅能做,还可以做得好。”
每次负责“新人”,武阴堂都会主动上门拜访,了解基本情况,告知其符合的惠残政策,科普“组合适配”,让残障人士获得个性化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大家就像朋友一样”
“今年街道新增1000多位残障人士,我们助残员不仅要把最新政策带到他们身边,还要提升自己的辅具业务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参与此次培训的社区助残员方莉从事助残服务已有13年。疫情期间,她帮助残障人士买菜、买药,挨家挨户送上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已走出以前的被动模式了,现在主动上门走访,大家就像朋友一样,聊聊家常,分享自己的烦心事。”方莉告诉记者。
据介绍,未来两个月,殷行街道的30名助残员将对8700余位残障人士进行一一走访,了解他们的服务状况和生活需求,完成数据更新。接下来,街道将进一步把助残工作落到实处,提升残障人士生活的便利程度与整体品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