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心 文
夏至,翻书消暑。读到两则树的故事,忍不住做文抄公。
在位于阿姆斯特丹皇帝运河263号的小花园里,有一棵活了150年的栗树。“这棵树是安妮-弗兰克和大自然唯一的联系。这棵树给她宽慰,让她幻想,陪伴她度过绝望和恐惧的时光。”
多年前我读过《安妮日记》。德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从她13岁生日获得的日记本落笔写起,真实地讲述了二战期间她与家人以及另外两个犹太家庭为躲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日记一直写到被捕。父亲奥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他以余生编辑出版传扬女儿的日记。
“1944年2月23日,她正和一个叫彼特的年轻犹太人一同躲避纳粹追捕。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两人看着蓝莹莹的天,光秃秃的栗树枝头挂着银光闪闪的露珠,在风中飞翔的海鸥还有其他小鸟……这一切如此让我们感动,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言语。只要这些一直存在着,让我在活着的时候能看到它们,看到这阳光、这万里无云的天空,我就是幸福的。’”
安妮和栗树的故事讲述者是法国园艺师、凡尔赛宫花园首席园艺师、作家阿兰-巴哈东,他著的《花园词典》是2021年我的新年礼物。“1944年5月13日,她写道:‘我们的栗树开满了花;从上到下,它的枝叶那么繁茂,比去年的时候漂亮多了。’”三个月之后,8月4日星期五,安妮-弗兰克和她的家人被逮捕。1945年3月9日,她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因伤寒去世,年仅15岁。其时,距英军解放集中营不到两个月。
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纳粹灭绝犹太人的有力见证,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举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这棵年长的美丽的栗树在安妮的文字里永远陪伴着她。
已经没有人知道安妮喜爱的栗树是何人栽种。
《老北京地图的记忆》则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林部总长陈振先,1912年牵头成立了“天坛林艺试验场”,前后种了三百万株树:洋槐黑松椿树银杏栎树楸树中国槐,胡桑白桑柏树枫树夜合槐,赤杨杉树藤萝槭树荆树梧桐……洋槐还是特意设法去德国引进。当其时,国家乱成一团,依然有人在认认真真种树,研究“树种选择、播种、育苗、移栽、插条、造林、引种、生长调查、病虫害及天灾防治、森林工艺及制材等”。
三百万株树啊!种树人心怀执念,不管世事人事如何变迁,土地需要树,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需要树。有参天大树茂密森林,便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愿意相信,只要扎下了根,北方大地上的这些树苗要比人在大地上生存得长久。它们吐纳阳光水汽,采集大自然的力量,它们在风雪中挺直脊梁,孕育生命散发芬芳。
很多年前我去北京出差,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都淡忘了,唯独时常想起天坛的古柏。那是一个黄昏,公事办完,顺路走进天坛公园。后来回想,那天很特别,我在公园里没有见到一个游人,祈年殿漫漫坡道上空空如也。坐到一张椅子上,我独自面对树干瘦削遒劲枝叶沧桑的古柏,一株株数,一株株赏。
那时,我不知道天坛内有古柏3600多棵,大多植于明清。也不知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参观天坛时说:天坛的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毫无办法得到了。
我就是看着,看着,看它们树皮斑驳依然生机盎然,看夕阳缓缓为古柏染上金色的光晕。
柏树常青,木质芳香,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在皇家坛庙陵寝等处遍植柏树,以求“江山永固,万代千秋”的帝王们早已灰飞烟灭。而那些树,历经数百年沧桑,成为历史,成为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