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张印满勒痕的脸颊、一个个疲惫无悔的背影、一双双僵硬酸痛的手……
“疫情不退,就一直坚守不放松”

  编者按

  一张张印满勒痕的脸颊、一个个疲惫无悔的背影、一双双僵硬酸痛的手……艰难方显英勇,磨砺始得玉成。杨浦“白衣战士”始终以“疫情不息,战斗不止”的信念,诠释着医务人员的责任。

  这是舍我其谁的勇敢担当,这是须臾不敢停歇的“战疫”精神。我们坚信,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必将迎来春暖花开。

  “单手开啤酒瓶估计也不成问题”——危险与辛苦并存,“无名英雄”坚守核酸检测“侦查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不在临床,却坚守一线,虽不面对患者,却“直面”病毒。他们对送检标本逐一检测,全力保障样本随到随检,这些“幕后无名英雄”,便是区中医医院的检验科团队。

  PCR实验室里,核酸检测的整个流程环环相扣、无缝衔接,检测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即使深夜时分,检验科依旧灯火通明。由于实验室负压环境的特殊性,检测人员必须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他们减少喝水次数、尽量少去厕所,只为尽快完成检测任务、节约防护装备。

  而密闭的防护装备常常导致检测人员出现缺氧、气喘的情况;汗水浸湿了工作服、模糊了面罩、手指被泡发,脱下防护服后每个人的脸上手上都是口罩和手套深深的印记,即便如此,他们仍认真仔细地核对标本、核酸提取、扩增检测、表格处理上传……每个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都是危险与辛苦并存。他们对着一排排间隔只有1mm的加样孔,进行准确地加样,任何一个步骤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整个过程作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感染风险。

  为严把检测质量,区中医医院检验科进一步修订完善核酸检测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精准把控每个环节,确保检测结果既迅速及时又准确可靠。

  双层手套,一手加样,一手开盖,在确保任何环节不出错的情况下,检测人员个个练就了单手开采样管的本领,拼尽全力提升检测速度,保障每份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等这波结束,单手开啤酒瓶估计不成问题。”他们这样调侃自己。

  面对数量庞大的检测任务时,检验科成员纷纷主动请缨,加班加点奋战。闵向阳每天早上八点进方舱,到下午三点才出舱,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出来时开玩笑说:“我现在的力气越来越大了”;杨滟先参加方舱核酸班,后又参加总院发热门诊值班,半个月没有回家……

  3月1日至今,区中医医院检验科核酸检测近100万人次,平均每日出报告约4万人次。

  “不亚于开一台腹腔镜手术的成就感”——学科主任“临时改行”,拿起小棉签依然是“一把好手”

  在大家的印象中,核酸采样应该是护士的“拿手活”。然而,近期,控江医院派出了一支学科主任采样队支援核酸检测。

  “穿起‘大白’,不吃不喝,连续采样六个多小时,完成近1000例采样任务,不亚于开一台腹腔镜手术的成就感。”医院普外科主任包小平说。面对繁重的医疗业务,外科人员短缺,医院又接到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时,平时忙碌于手术室的主任们纷纷挺身而出,见缝插针“临时改行”,穿上防护服,拿起小棉签,依然是“一把好手”。

  内科既要保证病房、门诊正常运转,又承担着隔离酒店等保障任务,选派采样人员更是捉襟见肘。紧要关头,大内科主任赵娅带头变身“大白”,投身战“疫”。

  医院呼吸内科是抗击疫情的主力,科主任陈元菁和科室同事共同奋战在一线。“给小朋友采样时,我感觉他们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也特别能理解做父母的心情。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早日战胜疫情。”陈元菁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医院已有22位临床学科主任支援了核酸采样任务。

  “我去过武汉,有经验,我带队”——战斗力“满格”,日夜连轴转

  “我是党员,我先上!”

  “我去过武汉,有经验,我带队!”

  3月以来,市东医院党委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号召支部带领广大党员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作为,做守护城市的“白衣战士”。

  各支部党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许多党员白天完成门诊、病房的本职工作后,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去社区参加核酸采样。面对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大家都表示:“只要疫情不退,就一直坚守岗位不放松。”

  从3月初至今,市东医院相继派出800名由医务、护理、行政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出征承担区域内采样任务,全院90%以上的党员冲锋在前,参加战“疫”。医院党委下属11个党支部的11名支部书记均担当作为,以满格的“战斗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急重症支部书记尹莉莉、医技一支部书记孙晓岚带头到一线参与核酸采样,行政一支部书记张建国一大早就在核酸采样点,调配人员,维持秩序;而驻守医院大后方的设备物资后勤及信息保障部门则开启了“白+黑”模式。设备科人员加班加点,分批分类提前打包物资,以便于队员随时出征。信息科全员参与外出采样的信息采集、条码打印问题答疑,做好采样标本现场清点、条码质量检查,连续多个昼夜不眠不休,通过大数据实时追踪采样及结果传报进度。

  即便在休息时间,也有不少医护人员前来支援。一天夜里,由于核酸采样任务量巨大,党员护士长单蓉在科室群里发出号召,几名护士放弃休息,自告奋勇来帮忙,迅速组建了一支高效、有序的采样力量。

  党员护士长王翊因劳累导致嗓音沙哑,说不出话,仍在坚持出任务;由于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很多人出现肩颈、手腕酸痛,忍着不适贴上膏药,第二天又继续投入工作……

  “现在这个时候,我更责无旁贷”——小个子“大白”身兼数职,哪里缺补哪里

  “大家排好队,戴好口罩,间隔一米”,采样队伍中一边扯着嗓子维持秩序,一边在“指手画脚”的小个子“大白”叫于静,她是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护士长,2008年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她在一线火速入党。“现在这个时候,我更责无旁贷。”于静说。

  接到封控任务的那天,气温骤降,又下着大雨,这必定会给采样带来诸多问题,“那边居委会我熟,我去吧,男同胞跟我走,大家多穿点。”话音刚落,她便俯身开始整理物资。“差不多有1000多人的量,我们备足1500份,也不要带太多,避免浪费,30分钟后出发”。“你们几个在这里采样,你们两个上楼采,”她一边小心叮嘱,一边帮队员们固定好医疗废弃物的袋子。风雨中,面屏被大风刮飞了,鞋套浸湿了,手被冻僵了,她带领着采样团队跟天气斗“狠”。

  “你休息一下,我替你”,看到团队中的一位姑娘有点体力透支,她立马上前补位。“如果少一个人,那居民就要在风雨中多等两分钟,我们耽误不得。”于静说。就这样,她们奋战了6个小时。

  样本留存是否符合要求,穿脱隔离衣流程是否符合要求,医疗废弃物堆放消毒是否符合……于静同时还是中心院感负责人,这些都是她需要监督、关注的环节。不熟练的重新培训,不规范的重新制定,不符合的重新要求,她处处谨慎、事事小心,只为做到院内零感染。

  一声令下,一小时内集结完毕,人员到位、物资到位——握指成拳,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控工作群内,一单单核酸采样任务陆续发布,大家笑称“派单”“接单”。综防科负责具体“派单”工作,科长方沂和其他几位成员全天候守在电脑前,24小时连续关注信息更新情况,对人员名单进行信息核实落实管理,防止遗漏。同样24小时分分钟在线的还有核酸采样组,一旦“接单”成功,便立即带上充足的采样及防护物资,开启“快捷”模式。

  3月以来,核酸采样、支援集中隔离点、进驻封闭小区……面对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务,单位成了很多人的另一个家,只为备战紧急任务随时出发。只要一声令下,一小时内全员集结完毕,人员到位,物资到位。“大白”们奔赴各自岗位,扫码贴标签、现场采样、标本送检,一切工作有条不紊。一通又一通电话,一栋又一栋爬楼,衣服干了又湿,酸痛的胳膊,浮肿的小腿,口罩、护目镜留下的深深痕迹,都是她们战“疫”的真实写照。

  和一线医护人员相比,行政职能科室一直是疫情防控的“政治部”和“后勤部”,肩负着疫情防控任务的调度、协调、运输、保障、支援采样等工作,如今,人人都练成了抗疫“多面手”。人事科干事、党员杨佳莹积极参与支援核酸采样,为了让操作更加规范,她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反复操练。在人手最紧张的时候,保障组还承担了夜间采样人员接送及物资运输工作,常常工作到凌晨……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白衣天使专车”凌晨出发——杨浦500名医护人员驰援浦东

  3月28日,上海启动新一轮网格化核酸筛查。接到支援命令后,区卫健委从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控江医院、区中医医院抽调力量,迅速集结了一支由50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核酸检测队伍。

  3月28日凌晨,“白衣天使专车”从杨浦驶向浦东新区。这支队伍中,有300余名党团员。他们都是主动报名加入,有的已在岗位连轴转了好几天,有的是从家中连夜赶回单位……到达浦东后,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启核酸筛查工作。大家义无反顾,勇担重任,用实际行动共抗疫情,同心守“沪”。■宗禾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专题
“疫情不退,就一直坚守不放松”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疫情不退,就一直坚守不放松” 2022-03-31 2 2022年03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