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原上海声音:码头号子传承现状

  ■应沈漪  陈玲

  “吔嗬来,吔嗬来,扛大包,抬水棒……”2012年12月24日中午,平凉路第三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10多个十来岁的孩子两人一组互搭着肩膀,一边模仿码头工人扛包负重的样子,一边扯着嗓子,有模有样喊起“码头号子”。

  这是本区“上海港码头号子”传承进校园活动在平三小学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也算得上是一次名义上的总结汇演。眼见自己付出的心血颇有些成果,由定海路街道委派到学校专门进行授课辅导的张宝根老师虽然嘴上并不褒奖这些孩子,但还是能从表情上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

  简介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发展于上海港开埠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百多年间。

  码头号子根据劳动方式的不同,被细分成“搭肩号子”“杠棒号子”“堆装号子”等四大类九个品种;也由于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形成了各派风格的码头号子,其中以“苏北号子”和“湖北号子”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普及。传承方式是一种自然传接的“劳动传承”。

  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进程、港湾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当年肩扛手拉的上海老码头工人都已年逾古稀,工人们搬运货物时所唱的号子随之渐渐消失。

  2007年5月,《上海港码头号子》登上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榜;2008年《上海港码头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本区定海路街道的贾志虎被推选为“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市级传承人。

  娃娃传唱:普及大过传承

  事实上,这种形式的“传承”,多数人都明白,“普及”的意义更大一些。张宝根和学校负责该拓展课程的鲍老师也坦陈:“就是让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码头号子,目的就达到了。”

  这个想法在这些小歌手们稚嫩的回答中得到了印证。“你们唱的什么歌?”——“旧社会的歌,劳动者的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社会的歌、劳动者的歌”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消失多年,码头工人们扛着大包、挑着扁担、踩着“过山跳”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杨浦区的复兴岛,如今依然是黄浦江下游的重要码头,但今天的码头工人只需要按几个按钮就能把货物从船上卸下。

  在工业机械化时代已然失去了“生存场景”的码头号子,它的意义何在?

  “码头号子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呐喊。保护码头号子其实也是为了留住城市记忆,保存工业文化。”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的卢林表示。

  上海开埠以后,以港口兴市,形形色色的码头号子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响遍黄浦江沿岸。码头号子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和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对于杨浦的百年工业文明,码头号子更是一个在自然劳动中形成的不可或缺的载体。

  “上海声音”:忠实于历史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定海路街道等相关部门为码头号子的保护传承做了不少努力。

  据卢林介绍,早期录制的码头号子的磁带已经全部走音,在现有条件下对码头号子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过去一年的“重头戏”就集中在对上海港码头号子的有声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保护性传承。

  2012年7月底,关于“上海港码头号子”如何将有声资料加以保护与传承的研讨会召开。两位专门的声乐老师——市非遗专家组音乐教授侯小声、上海音乐学院朱晶晶受邀参加,针对上海港码头号子如何以各种方言的演唱形式来加以保护和传承,如何完美地呈现码头号子的歌曲精神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会商议决定组建一支上海港码头号子演唱队,录制原汁原味的码头号子。区别于以往的艺术表演,这次录制不增添任何艺术加工的成分,可谓是对历史的一次真实还原。

  经过报名招募和专业老师的严格筛选,一支总共16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码头号子演唱队伍组建起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周两次的固定练习,风雨无阻。去年12月中旬,两个多月的训练成果经专家“检阅”,声音已经很接近码头号子的韵味,但关键的气质和激情还有所欠缺,缺少码头工人喊号子的精神与状态。这就需要通过体验以及自身理解码头工人的工作状态,才能接近码头号子的“原生态”。

  目前,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保存最原生态的资料,原本预计在去年年底前完成的录制工作已往后推延。

  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不难理解的是,这些报名参与演唱队的学员们大多只是声乐爱好者,为唱而来,他们本身不具有像码头工人那样高强度体力劳动的背景。因此,对于码头号子背后意义的体悟,还是有限的。

  据记者了解,在本区,目前还能原汁原味唱出码头号子的,也只有贾志虎一辈的老码头工人,加到一起也不足10个人,其中多数人因身体原因不能再唱。

  为这些“老码头”们寻找码头号子“衣钵传人”成了这个非遗项目传承工作中的重要责任,问题在于,没有年轻人愿意当这个学徒,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继承人难寻。

  本区文化部门曾在上海港年轻工人中做过一个初步调研,调研结果是:年轻工人都不会唱码头号子,也没人愿意学唱。年届76岁的贾志虎老先生曾想发动家人,他自家有这个条件,儿子和小他十多岁的弟弟都是上海港码头工人。

  “都不愿意,不感兴趣,说是‘不好听’,‘没意思’。”贾志虎有些无奈,他也理解,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娱乐活动也多,不过主要的原因还是年轻人不了解码头号子的意义。

  定海路街道作为码头号子的保护单位之一,也研究过多种方式将这一非遗项目加以保护传承,不定期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请专业老师教居民学唱。“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一种在码头上喊唱的劳动歌曲,让码头号子得以普及。”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讲述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影视
还原上海声音:码头号子传承现状
记者手记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讲述03还原上海声音:码头号子传承现状 2013-01-05 2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