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繁重的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上海港码头号子产生、发展的载体已经消失,但其中承载着的却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展演和一种特殊文化的象征;学唱码头号子虽已无“用武之地”,但喊唱时所传递出的“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却可激励后人。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记者有这样的感觉,“剃头担子一头热”:政府这头,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但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并不高,这也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面临的现状。在“文化快餐”和信息流转如此迅速的年代,像上海港码头号子这样娱乐度、实用度相对欠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确实存在难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全民参与。如何激起公众的热情来保护这些“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或可成为当下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讲述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影视
还原上海声音:码头号子传承现状
记者手记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讲述03记者手记 2013-01-05 2 2013年0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