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字,凡是学过汉字的人,没有不认识的。原因是“人”字笔画少,构成又简单,左一撇,右一捺即成“人”字。不过,留意“人”字两笔间关系的人未必多,且容我简言之。我琢磨此关系至少有二:1、右笔端必须粘合于左笔的上方,要不然可就成了“八”字。2、左右两笔在结合点处互为支撑,去掉任何一笔支撑,另一笔便即刻倾倒,自然就不成其为一个直立的“人”字了。
说到这里,使我联想到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何尝不是靠“支撑”而直立于世间的。不过,这个“支撑”不是字面上的两笔间的给力,而是靠“亲情”和“友情”的支撑。婴儿时,需要亲人给予乳汁哺育;稍大点,少不了家人教他学语,搀扶他学步;幼儿时,得靠家人或幼教老师进行学前的启蒙教育;步入学生时期,除了靠家长乃至亲友提供大量的衣食住行费等生活保障外,还得有老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后业务上仍需要领导或前辈的栽培,事业发展上仍需要同仁团队精神的合力助推;至于结婚生子,养老送终,更少不了来自家人或亲友的帮衬和资助。
显而易见,成就一个“人”,全然离不开“亲情”和“友情”的支撑。然而,从现今社会所表露的世事百态来看,对这一“支撑”实际存在的认可态度不尽一致。其态度大体归纳有二:
态度一,正视“亲情”和“友情”的给力。这是社会人群的主流,他们在“投桃报李”理念下,孩子成家立业后不忘“尽职尽孝”,反哺家人;不少仁人志士、桑梓学子,事业有成后,慷慨解囊,福祉乡邻,回报社会;诸多“铁血男儿”,为家乡父老安危,为国家建设大业,枕戈达旦,固守边陲;更多的志愿者,活跃于乡村田头、城镇街道,默默无闻地提供着助老、解困、献爱心的无偿服务……凡此种种,不仅是对“支撑”的给力,提供了正能量的回报,而且成为构建和维持社会和谐的主要动因。
态度二,罔顾“亲情”“友情”的支撑。当下,自恃“天生我材必有用”,妄自尊大,骄横跋扈者有之;不念养育之恩,弃垂暮之年的父母不顾,甚至行逆待之能事者有之;三十大几,无所事事而“啃老”者有之;身为人夫人父,弃妻儿不顾,一味沉湎于及时行乐者有之;为“家产”、“房产”,父子弟兄,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者有之;一日为官,横征暴敛,鱼肉乡民者有之;为一己之利,“造假售假”,不惜坑害同胞者有之……此等,“薄情寡义”、“以怨报德”之人,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他们对中华民族固有的“忠孝礼义信”等传统道德观的冲击;对当今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危害,不可小觑。为此,有必要将这些丑恶行径公之于众,以便人人共贬之,社会共诛之。
有一首歌词唱得特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样,我们要为“亲情”、“友情”多献出一份爱,让“人”字的内在“支撑”来得更给力,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