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的那座金鳌山

  ■张建文

  早年在崇明农场的时候,就听说过崇明有座山,叫做金鳌山。想去看看,都说在城桥镇的南门港,仔细再问就没了下文,谁也说不出那山具体在什么地方。回市区,总要从南门港上船,而到农场去时,也要在南门港下船。七八年的光景这样的来去匆匆,不下几十次,就是没有去找一找金鳌山。后来离开了崇明农场,回到了市区,也有几次去崇明的机会,那更是匆忙,无暇去寻找,尽管偶尔也与当地的接待者谈到过金鳌山的事,他们莫不遗憾对我说道,这次接待中没有去金鳌山的安排,又很热情邀我以后再来崇明时,他们一定安排我去金鳌山,并表示愿意为我当导游。他们还兴致勃勃为我讲了金鳌山的传说故事。

  以前,崇明有一位读书人,离家到京参加科举考试,一路顺利直到殿试。殿试一开始,皇帝问道他的家乡在何处,读书人答道在崇明,皇帝就随口说了句,崇明是个好地方。那读书人一听皇帝称赞他的家乡,不由地兴奋起来,接口说道有山有水,是个好地方。皇帝又随口说了一句崇明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连接就开始殿试的正式话题,读书人顺利通过。

  回到客栈,读书人还沉浸顺利通过的快乐之中,他仔仔细细地回忆着自己和皇帝的对话,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对皇帝说过“崇明有山有水,是个好地方”,皇帝还重复过崇明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崇明有水这话一点不假,大江之中的岛屿,可哪里有山!明明没有山,自己却说有山,那不是欺君之罪?于是,他越想越害怕,渐渐地只觉得有一股寒气不由从脊梁骨处出现,霎时传遍了全身,怎样处置?又不敢与其他的举子商议,只能连夜写了封家书,命人马不停蹄送回家乡崇明。家中父辈接到此家书后,立即召集族中长者商议,没有山可以堆起一座山来,以消除临头大祸。于是就决定用土堆一座山,取名就叫金鳌山。

  今年,我和天翔特地去崇明玩。结束了在学宫的游玩,准备去金鳌山。问学宫的管理人员,去金鳌山的路,那人一听我们要去金鳌山,就将怎样去金鳌山详尽地告诉了我们,还兴奋地告诉我们,崇明正准备恢复金鳌山的八景呢!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那位管理人员的热情,而且热情之中还充满着自豪和兴奋的感觉。二是我知道金鳌山的传说故事,而不知道金鳌山的八景。

  坐在人力车上,我和天翔谈论起金泽的颐浩寺,不知不觉地就到了金鳌山的门口。

  买了门票,沿着寿安寺西面的围墙往北而走,大约三四十米的距离,就来到了金鳌山。整个园子,仅有几个年轻人坐在水榭旁谈天说地,笑声不时传出,笑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自豪与兴奋。我转眼四周一望,顿时觉得这里显现出有一山、一水、一亭、一桥、一堤、一榭的格局。园子虽说不大,但也不觉逼仄急促。看得出来,显然是有能者对这里格局的构想有过指导性的意见。园子建造得十分简洁,没有我国一般古典园林所有的花墙与长廊,也没有以叠石而成的假山等。由于一山、一水、一亭、一桥、一堤、一榭相互之间的位置有着合理的摆放,给人以错落有致,简洁凝练而不失雅致活泼之感。

  一山为金鳌山,是这里的主体,在整个园子的北边,呈东西走向。

  山上林深树茂,枝繁叶盛,已经密得人不大容易从树与树之间穿过。此山有一碑,我和天翔在林木的深处,费力地发现了有一块碑伫立那里,仔细辨认有“抗倭烈士纪念碑”的字样。在东端,缘石阶上,向西而行,又有一亭呈现眼前,在山下无法看到此亭,对此亭有文字介绍,此处为金鳌山的八景之一。我们在亭中站了片刻,想举目远眺,眼前树的枝叶繁茂,遮住了我们的视线,望去就是一片绿色,无法将自己视线伸向远方。只得继续踏上石阶,向西再向西。

  有一高大的塔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也有文字介绍,说该塔进行修葺,将原来的基座进行了提高。这是一座灯塔,向着南方,而南方就是长江!

  我们想崇明没有比这里的金鳌山更高之处了,在这里建造一座灯塔,就能够为航行的船家指明方向!传说故事中的金鳌山成为现实后,为人们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尽管我们在山上,山下年轻人的笑声还是透过密密的枝叶传到了我们的耳边,经过了许多茂密枝叶的过滤,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一亭为大有亭,位于园子东南边,三面环水,一面与堤岸相驳接,可以供人进入亭内,在亭中我们看到了有关介绍文字,说此亭始建于康熙年间,后又重新建造与修葺。

  大有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翼于水上。双重飞檐宛如凌空翱翔的大鸟展开的双翅,庇护着西侧苍古奇秀的老树。

  这古树久经风雪霜雨的侵袭,已经略显疲惫,在两旁圆木支起架子的搀扶下才勉强站立那里。

  一水最为平静,它位于山的南边,沿着山的走向,也呈东西的走向。山和水的走向决定园子的布局,就形成了东西长,南北窄的状态。而山在北,水在南,我猜想是经过当时风水的堪舆后的结果,这倒和现在时新的低碳生活的理念有点吻合。

  山在北,冬天能阻挡凛冽北风,却不遮盖阳光;水在南,夏天清凉舒适的东南风没有任何阻挡地掠过了空旷的水面,把园中炎热带走。

  按照我国古代建园的惯例,用挖的土堆山,土被挖走就有低洼之处的积水,再将此低洼处的积水与园外的河流相连,就有了活水与园中水的交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堆金鳌山而挖出一池水,也成为了这里十分重要的景致了。

  在它东面有一亭,西面有一榭,中间有一堤、一桥。而中间的一堤、一桥,又将水池分割成为东西两个水域,既相互连接又形成独立的单元。晨曦里,掠影沉璧,水纹涟涟;夕阳下,浮银跃金,波光粼粼。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东西两侧相对的一亭、一榭,就宛如两位青春貌美的女子,在隔水相望倾诉衷肠时荡漾起的水波。

  我们沿着堤岸,从大有亭走向水榭,走到水榭时,那些年轻人已经离开,但他们的那自豪与兴奋的笑声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终于得偿夙愿,我暗自欣喜,因为金鳌山果真名不虚传,我是半个崇明人,也因此倍感自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生活·资讯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崇明的那座金鳌山
交接
赞神十升空
紫妍
学书法乐悟道
高雅作品扣三丝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7崇明的那座金鳌山 2013-07-09 2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