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老工作者较少。杨浦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大,护理、社工等岗位需求量大,从目前情况来看,为老工作者大多是外来人员,本地从业者紧缺。另外,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状况,服务水平让人担忧。
二、老龄化日益趋紧。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日益庞大,社会老龄化问题面临考验;老龄化给制度政策的完善、为老项目的开展等带来挑战。
三、老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贫者存在“不舍得”心理,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富者可能存在溺爱子女心理,造成“富二代”懒惰的心理,甚至引起财产纠纷。
四、老年人无法适应新型生活状态。虽然杨浦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但还有些老人不会单独乘坐地铁;老年人中会操作计算机的还是很少,对这类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效率欠佳。
五、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单一。杨浦近年来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让不少老人感受到了温馨,但日间照料、紧急求助、心理沟通等服务仅能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做得还不够。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杨浦实际,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为老事业的投入,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一、合理归类弱势老年群体。了解本区孤寡、残疾、独居、无子女、无房、大病等弱势老年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针对不同的群体出台不同的政策,同时做好档案更新、管理工作。
二、营造尽孝氛围。在继承弘扬“老24孝”故事的同时,应大力宣传“新24孝”,同时做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普法工作,相关宣传可通过讲座、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
三、做优为老衣食住行项目。建议开展“老年人超市大篷车”进社区活动,让老年人购物更便捷;建立社区食堂,供应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菜肴;公共配套设施应优先考虑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四、成立民非社团,引专业社工加入。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扶持等方式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或社团,在杨浦开展居家养老、临终关怀、托老助老等社工服务,吸引培养更多杨浦本土社工青年从事老龄基层一线工作。
五、带动老年人有所为。各公园、社区花园清晨早锻炼活动能给予老年人更多健康元素;菜场、超市、街道、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应看见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身影;而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则应提供棋牌、下午茶等文化项目,覆盖面和辐射度要更宽、更广。
六、各类政策应向老年人倾斜。养老金数额建议根据市场物价变化;除公交对老年人免费外,出租、地铁等也应实行适度优惠;试点在指定商业消费场所,对老年人消费适度打折;差异化兴建一批星级、普通和经适养老福利院;在税收方面应对老年人实行减免;推行“以房养老”政策,形成良性循环的科学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李杰超(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