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意犹未尽
“卫生”何以冠“爱国”?

  ■冯诗齐文

  前几天五角场镇党代会讨论,谈到争创“卫生城区”的艰辛,一位在“爱卫会”工作的代表感慨地说,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独有“爱国卫生委员会”。这位代表没有就这个题目进一步展开,不过倒是勾起了我的一点回忆。

  查百度“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条,其标准的答案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常务机构是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公共环境卫生、防病治病、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健康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当然没错。不过,为何卫生工作要加上“爱国”的标签呢?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爱国卫生运动”是上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建国初期出现的名词,是为了对付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的细菌战。我妈当年也是居委会干部,组织里弄的大妈大嫂定期进行大扫除是经常的事。记得有一回她们还做了一次应付细菌炸弹的演习:一位大嫂把一簸箕垃圾高举过头,模拟飞机飞行,然后往下一倒,表示美国飞机扔细菌弹了。于是一帮子用口罩、袖套捂得严严实实、手执大扫把的人一拥而上,七手八脚迅速将垃圾清理完毕。那场面着实火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人似乎有点幼稚。细菌战难道就是高空撒垃圾?不过你得承认,正是在当年那种高昂的政治热情激发下,中国底层社会那种长久形成的不讲卫生漠视健康的恶习、顽疾才会在解放后短短几年里得到显著改观。

  然而移风易俗绝非一蹴而就之功。离当年建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至今有一甲子了吧?离上海提出“七不规范”也将满二十年。那么我们的大街小巷,是否很干净了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走近钱老走近古典音乐
星火依然
“卫生”何以冠“爱国”?
搓草绳往事
木知木觉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6“卫生”何以冠“爱国”? 2015-02-07 2 2015年02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