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报,有一则关于奉贤区拓林镇举办的农民运动会,其中体现农村特色的搓草绳比赛的报道,深深地吸引着我,也使我的思绪回到了五十年前青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
旧时的崇明岛乡村,一到秋天稻子收割后,人们便挑选一些上好的稻草收藏起来。待到冬天农闲时,经过一双双勤劳的手,将一根根稻草搓成各种各样粗细不同的稻草绳,整整一个冬天,忙个不停。一时间,家家户户的房檐下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稻草绳,成为冬日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我的印象里,最为常见的是做围栏的草绳,用它缠在芦苇或竹杆上,一般约一米多高的围栏,要缠上二至三道稻草绳,再将芦苇或竹杆插入泥土中,并圈围在庄稼秧苗的四周,以防止鸡鸭闯入庄稼地啄食和踩踏秧苗。
另一种绳子是调界绳(崇明土话),则是用它为开排水沟、插秧、种农作物时当作拉直间距行距用的绳子,绳子的要求是粗细均匀牢固,以使在拉扯时不易被拉断。
还有一种是攀屋绳,这种绳子是用以固定草屋房顶上覆盖的稻草用的。过去岛上许多人家盖不起瓦房,住着草屋,以及鸡鸭猪羊的棚舍也大多是稻草盖的。稻草盖上后,需要用草绳子攀成网络将它固定。当时乡间有句谚语称,“东南转东北风,搓绳攀草屋”,因为崇明岛的地理位置,往往由东南风转东北的台风,为害最甚,此时,住草屋的人家赶紧用草绳攀屋,以防台风刮坏草屋顶。攀屋所用的草绳子要求是粗壮结实,以任凭风吹雨淋,不易折断、腐烂。
当然,草绳最大的用途是捆扎东西,就像如今的塑料绳子。过去乡间许多杂物都离不开捆扎,所有捆扎用的绳子基本上都是草绳,不需成本,方便实用。
那时候,一到冬天的晚上,我们小孩子看书学习,母亲缝补衣服做着针线活,父亲总是不停地忙着搓草绳,一家人围坐在暗淡的煤油灯下,又说又笑,其乐融融。
搓绳记录了那段流逝的岁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当想起父亲搓绳时的情景和那搓绳时欣慰的笑容,心中总涌起阵阵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