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不太了解,其实在上海的南市(已并入黄浦区)建立了一个难民区。”苏智良说,二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救助难民的城市,当时差不多有3万犹太人,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法侨饶家驹主动找到当时的上海市长,表示在放弃区域内军事设施的情况下允许收留难民,随后他又和日方交涉,最终,南市区的难民营在1937年11月9日建立了。
当时南市的难民区位于民国路方浜中路一带,民国路就是现在的人民路,难民区运行到1940年6月30日因饶家驹被召回法国而结束,前后保护了差不多30万难民。
苏智良表示,饶家驹首创的保护平民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条约》修订,加入了战时平民保护相关条款,其影响深远却知者寥寥。
苏智良透露,上海首座抗战难民区纪念碑有望在今年夏天伫立在黄浦区城隍庙附近,“我建议把纪念碑设在城隍庙的山门左侧,现在黄浦区方面基本同意了,接下来还要磋商,计划在6月底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