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进门的左边是书橱,摆放着许多书籍,其中于漪的文集十分引人注目。客厅正当中放着三人椅和单人椅,上面铺着靠垫。于漪老师的爱人黄教授正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书。于漪老师在客厅接待我们,她穿一件蓝底小花棉袄,笑容端庄又慈祥,精神很好。
屋里,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于漪老师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连任三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历任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
近年来,于漪老师主持了“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等师资培训基地工作。
围绕“食育”的话题,笔者请教了于漪老师。她看着《食育》、《食安》等资料以及《餐前一分钟,营养ABC》小册子,对我们的食育材料命题颇感兴趣。
于漪老师认为,提出“食育”很有意义。中小学生午餐不仅涉及健康问题,而且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重视饮食教育,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做好食堂安全卫生的基础上,围绕饮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学会珍惜粮食,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
她还说,“食育”教育要融入食品安全活动和烹饪活动的过程中。中国的饮食结构非常丰富,饮食文化可圈可点。可积极探索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之价值,探索其德育教育之价值,探索其文化智慧的价值。“少年强,则国强”当然离不开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依靠的是当今少年未来的成功”。由于饮食实践理性思考的不足,目前,“食育”作为一门专门学问提出学术研究可能还不成熟,但积极探索其育人价值,不断积累经验,提升理性思考,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前,社会上营养信息混乱,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营养配比尚不合理,相关的亚健康问题不断蔓延。同时,还存在着饮食礼仪逐渐消失,食物浪费严重,中华饮食文化遭到洋快餐巨大冲击,面临危机。于漪老师对此很担心,她表示,要把食品安全、营养教育与育人结合起来。当得知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机构的专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正着手编制《中国学生午餐法》时,她十分高兴地说:“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