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圣地亚哥加州文学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张英进前段时间来同济讲学,以其丰富的中西学术背景、宽广的学术视野建构起中西文学、电影、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等领域的对话空间。
中外现当代文学研究差别在哪里?如果想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那么一部历时性的文学史显然非常必要。以往我们观念里的文学史,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给读者一个文学演进的脉络,并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做出权威判断,似乎某个时期的某个作家作品某个流派在当时更加重要。可是,文学演进本身就是变幻的,任何一种文学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历史的想象的方式,是与社会、时代、读者、文学生产诸多因素融合的结果,视角不同书写方式就有可能不同。
张英进教授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中国学界和北美学界50年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学史的编撰”:在中国,从1951年到2007年出版了一百多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而英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只有夏志清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张英进分别阐释了由于意识形态和批评方法不同而呈现的文学史写作的不同:“在国内,文学和政治一直紧密结合。”他介绍,90年代以前,文学史伴随着鲜明的政治特点,对作家作品的品评都有模式化的预设。比如国内传统上以1919年五四运动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将前后分为近代、现代、当代,这本身就依赖于政治性的时代划分。1951年王瑶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把文学史和政治史紧密结合,此后文学有了明确的敌我区分,大量作家隐退历史舞台。1955年在丁易编的文学史中把现实主义定为主流,作家分为“革命”(蒋光慈)、“进步”(老舍、巴金)和“资产阶级”(徐志摩、沈从文)。直到80年代末学界掀起“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之前遭排挤和删除的作家和作品才重新回到现代文学图景中。
与国内文学史的书写更侧重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不同,海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为我们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元与复杂的局面。夏志清认为基于作家个人的“文学纯洁”和文本的“精品”成就是首要的,他把张爱玲提到最显赫的地位,认为她是理想化的“文学纯洁”的典范。夏著对于作家研究的意义要大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作家论也影响到了之后的作家,由李欧梵所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和耿德华(EdwardGunn)《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都代表了北美文学史研究的典型特征,即作家论大于文学史论。文学史学研究的新变化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中外学界都在为怎样书写文学史寻找着自己的答案。在中国,国内高校竞相推出自己的文学史版本,出现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雄伟景观,同时这一领域的繁荣强化了将文学史“从整体性上考察中华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这一整体性特点,“而北美文学史学则出现了另外一种视野。”张英进介绍说,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当代史学研究范式的变化,文学史研究也出现了相关的变化,比如不再刻意追求整体性,不再强调其中的连续性和线性发展的关系,而重视其断续性。文学史的书写出现了两种范式,即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和比较的文学史。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承认文本的多样性、复杂性,不再强调其内在观点、逻辑的一致性,片段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和讨论,可以矛盾,直接呈现冲突,不下定论,拒绝封闭的结论。“就如同进入一个图书馆或者艺术的画廊,有很多个入口,读者可以自己选择哪一个入口进入,同时让读者看到不同的矛盾体验。”张英进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继而他讲到,哈佛大学编的《新法国文学史》就属于这一类,作者选择历史上的199个事件、瞬间、断裂,定为法国文学史的关注对象,同时它展现了文学在其文化语境中的全景图样,这种语境包含音乐、绘画、政治等。
比较文学近些年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它的特点是不放弃大的叙事结构,但不从起源、成长、成熟、衰落这一线性方式叙事,它启用“枢纽点”的概念,把文学事件看成若干个枢纽,更强调不同枢纽之间的组合与互动,由此建立起新的文学架构。为了充分阐释某一文学的语境,可以把它推入到相关的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研究中,所以比较的文学史也是跨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培育了一种多层面的模式,可以让史学家、文本、读者之间进行多声部的有效沟通,这种沟通始终保持开放的状况。对于国内文学史研究来讲,比较文学史的形式引人深思。
海外学者擅长以文学为依据来求索中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现实。随着中国崛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文学来探求文化、文明的内在动力、追寻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显得越发迫切。基于此,海外学界加快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深耕的步伐。据张英进介绍,除了王德威主编的《现代中国新文学史》外,邓腾克(KirkDenton)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指南》即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英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指南》将由英国Wiley-Blackwell出版社出版,罗鹏(CarlosRojas)与白安卓(AndreaBachner)主编的《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即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三部文学史都将归属于比较文学史范畴,预计先后于2015年推出。这四部巨著代表海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欧美中国现代文学领域50多年来最集中的一次整体、系统、深刻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