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读书这样的话题,原不在新旧上,正同“民以食为天”,古今相若。
一个民族的盛衰与强弱,原不在数量上的多少,而在质量上的高低;一个民族质量上的高低,原不在物质上的富裕与安逸,而在精神上的强健与进取;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强健与进取,原不在表面的繁华与好看,而在国民素质是否优秀。
时下国人批评自己的同胞,总用“中国人素质太低”来评价,不知是否包括自己在内?国门大开,国民自由进出,素质问题很是凸显,然而只发现问题,而不找问题的症结,于问题的解决又有何用?
在我看来,素质的问题有千般说法,百家争鸣。我以为,还得归结到不读书的缘故。人们常说,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不读书则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无忌;无忌则无所约束。要提高国民素质,非提倡读书不可。当然,进入信息社会,读书的形态可以多种多样。
我以为,不读书则罢,若读书,就应该好好想一想读书的“三方”形态。即读书的方向、读书的方式、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向即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看起来这个问题很土,却很关键,是为了升官发财,还是成为有用之才;是为了当一名学者,还是做一个有趣味性的读者;是为了满足“饭后茶余”的谈资,还是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的偏重与沉淀自然有所不同。故读书的方向是读者进入读书世界的第一道关隘,这个问题不解决,读书难以见效。
读书的方式,即一个人采取的读书模式,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或者是兼而有之;是鲸吞式读书,不管什么书全部读之;还是蜻蜓式读书,什么书都点到为止?抑或是蜜蜂式读书,在吸纳信息、资讯的基础上,重新酿造新的蜂蜜;是集中围绕问题读书,收集资料与书籍进行系统研究,还是“兴来则往,兴尽则归”的读书?这是读书的第二道关隘。
读书的方法,只有在读书方向与读书方式趋向一致时,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什么时候采用浏览式的速读,什么时候采取咀嚼式的慢读;什么时候用摘录法,什么时候用眉批法;什么时候做浓缩性全文摘录,什么时候撰写心得体会;什么时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系统评论,都要根据读者的需要来加以调节,这是读书的第三关隘。
无论你是何人,只要破除了“读书的三道关隘”,就一定会领到一把金灿灿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必能自由地闯进知识的殿堂。此时,内心美了,看一切都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