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博会时,就想去看看三山会馆的戏台。
据资料:建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三山会馆”,是一座四周护有高约10米红色清水砖面围墙、院落开阔的古建筑。原是福建水果商人营建用以聚会和奉祀天后的地方,故又名“天后宫”。“三山”馆名取意于福建省城神州城中有三山,即东九仙山、西闽山、北越王山(又一说为于山、冶山、鸟石山)。三山会馆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还是本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遗址。
三山会馆的戏台,在世博会期间演出了堂会版的《牡丹亭》,在进入世博会入口处张贴了广告,引人注目。我路过那里看到了这样的广告,引发了我去看那里戏台的欲望,却始终未能去成。其实去那里也是挺方便的,就是因为方便,心想反正去时也方便,一次又一次地疏忽了。
这下终于去了,坐一趟车,到终点站下车,没走多远就到了。我远远就看到了那广告还在,还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彩妆剧照,十分俏丽,但本来光鲜的画面已经褪了色,不知是谁疏忽了,世博会已经结束快要一年,日晒雨淋的日复一日,广告牌已是很陈旧了,但还是安详地在那里挂着。
现在的三山会馆的大门朝北,在内环高架的南面。
我走进时,工作人员让我拿一张参观券,说是为了统计参观的人数。我问道:古戏台在哪里?他指着最南的墙说道:在老馆,走到那里,向里拐弯就到了。又一指西边那幢建筑物,“这是新馆,也可以去看看的。”
我先去了那位工作人员说的新馆,新馆为二层的建筑,二层是会馆博物馆,我粗粗看了一遍,想留着下次再来时认真看,就走到了最南面向西拐弯,我一看就知道了这才是三山会馆原来的大门。它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我往里走去,穿过了类似过家楼的建筑,在一楼梯旁,有一块碑立在那里,仔细一看是三山会馆重修记碑,记下了三山会馆重修的事。据资料:1985年,因辟通中山南路,由市人民政府拨款将三山会馆按原样向南移位了三十米重建,于1989年竣工,对社会开放。
我穿过戏台底层,走进了庭院,后妃宫的大殿坐北朝南与坐南朝北的戏台,相隔对望。戏台与东西两侧的建筑连接在一起,由长走廊将这几开间的观剧房联起来了。
我慢慢地退到了后妃宫大殿前的台阶处,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戏台的全貌。一座二层的戏台,底层为过道,约有2.5米的高度,像我这样1.8米的个子,不用低着头就能顺利通过。二层为戏台,台宽约有7.5米,台深约有5.5米。东西两侧有类似低矮的吴王靠一样的木栏杆围着,台口处木栏杆有一缺口,可能是为了不遮住视线,便于观众更好地看戏。
我往侧面走过去,想看看戏台的屋顶,戏台的侧面与周边的建筑物离得太近,无法清晰看到它侧面的屋顶,但从戏台建筑的样式可以推测,戏台为歇山顶。台口的双檐翘势显得比较陡,就像一位高大的壮士把双臂高高地向上举起,伸向湛蓝的天空,又伸向庭院中天妃宫的大殿,仿佛是遮挡着来自外界的入侵与干扰。
我发现台前的两根石柱,台下部分与台上的部分不一样,台下部分的颜色为浅土黄色,台上部分的颜色为蟹青色,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当然它们的材质肯定是不一样的。我又慢慢地走近了戏台,还发现台下部分的石柱较为粗糙,这是岁月留在以前旧有石料上的印记,柱础也和石柱一样的颜色,也一样粗糙,粗糙的石柱伫立在粗糙的柱础之上。
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上戏台,进入戏台有一矮矮的小门虚掩着,我推开了小门,很快走到了台前东侧的一根蟹青色的石柱前。我虽然无法看到它是如何与台下部分那浅土黄色的石柱连接的,但可以相信在这里新与旧、过去与现在就这样坚固地无缝连接在一起,牢牢支撑起偌大的戏台的顶部。
我抬头向上看去,蟹青色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的下联: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我又走向西侧的一根石柱,那根石柱上镌刻了对联的上联: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我默默地读着这幅合在一起的对联: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陡然想象出了世博会期间,在这里演出的堂会版的昆曲《牡丹亭》,出现的吹笛拨弦演奏着水磨调,委婉低回唱起《牡丹亭》雅辞的情景。
“俺惊魂化,睡醒时凉月些些……”上海拥有百年历史的三山会馆古戏台传出的婉转《牡丹亭》“水磨调”,风清月朗之夜,观众们坐在古戏台下,在习习微风中观赏了梦幻版昆剧《牡丹亭》迎世博的预演。据悉,该剧成为唯一一个在上海市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的驻场昆剧演出。全剧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春梦”演怀春少女的“游园惊梦”,从旦角的视角展现梦中之情;下阕“情幻”演钟情少年的“拾画叫画”,从小生的视角展现幻想之情,集中了昆剧《牡丹亭》表演的精华。导演郑大圣充分利用了古戏台的独特环境。表演区时而在古戏台的高阁之上,时而在戏台庭院天井之中,分别表现闺阁书房和花园亭池,空间的变化构成了流动的表演环境。而观众则在小庭深院与浅斟低唱的氛围中,体验园境与曲境的浑然天成。
我又抬起头,仔细看着戏台的顶部,采取藻井的结构,藻井中的斗拱为暗红色,其间用金黄色加以装饰,显得古老而华丽。据资料:藻井呈圆锥形,全木质结构,有落英缤纷之感。顶上雕有莲花,四周的“鱼尾龙”均为初建时贴的金,至今仍保存完好。我小心翼翼走到了台口,见台前采用了二层枋额,枋额漆成了红色,中间镶嵌着金黄色,显得很是气派。台深墙上的高处,悬挂着一幅用行书字体书写的“异曲同工”四字匾额。
我从台上走到了后台,后台不大,可以绰绰有余地为演出的演员上下台和候场之用。我顺着东西两侧建筑的长走廊走到了尽头,从那里再去看戏台。戏台的台口双檐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腾飞势头,古戏台又有了用武之地,重焕华彩,怎会不生腾飞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