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人李右之,清上海名儒李林松之孙,曾在广方言馆等学校任教,主编过民国《上海县志》,他是在上海洋场竹枝词中,写抗战题材最多的作者。
日军挑起的两次淞沪战争,都是以保护“居留民”(即日侨)为借口,日本海军陆战队也都是从虹口东江湾路北四川路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这个据点出发,猖狂进攻华界;虹口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的日本军用汇山码头,是日军从本土增派援军的另一个据点。
1932年1月18日深夜,日军从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兵分三路出发,其中一路由东向西进攻闸北俞泾浦上的八字桥,企图拿下此桥,进入柳营路沿西宝兴路南下,包抄北火车站。不料遭到桥西柳营路的19路军60师的顽强阻截,第一次“一·二八”淞沪战争由此爆发:“日吞四省似贪狼,侵袭沪江气焰张。十九路军坚决抗,敌人易将笑纷忙。”四省,1931年“九·一八”日军侵占东三省,1933年又占领热河省,合称东四省。易将,因为19路军连连挫败日军。如在八字桥上,19路军英勇杀敌,相持月余,鲜血浸透了桥面,桥下的俞泾浦一片殷红,使八字桥成为日军不可逾越的防线。其他二路的日军也不顺,故不得不三易主将。
这次淞沪战争中,卡车司机胡阿毛壮烈可敬:“驾驶卡车胡阿毛,满载日械日军曹。同归于尽同投浦,机警舍身死亦豪。”1932年2月26日,南市救火会司机胡阿毛驾车经过虹口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被日军劫持捆绑,将他带到日海军的汇山码头。翌日,日军以重金诱之,请他将一大卡车的军火和押车的日军一起,运到杨树浦日本人开的公大纱厂,他不为所动;又以枪毙威胁他,他佯为应允。他与4个押车的日军疾驰杨树浦,在驶近离公大纱厂附近的定海桥边,他加大车速,倏然横转车头,连人带车直冲黄浦江中,激起数丈高的水柱,与日军和一车军火同归于尽。
1937年,第二次“八·一三”淞沪战争,在虹口、闸北、南市等地再次爆发。据《虹口区志》记载,指挥官张治中将军从战争全局考量,派出两支精锐部队,直捣虹口日军据点——一部奇袭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另一部攻击日海军的汇山码头。把敌人赶入黄浦江。8月20日晚,国军部队在火炮重压下,打得留守的日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抱头鼠窜。但后来又被日军夺回;攻击汇山码头的36师一部,20日曾一度攻入汇山码头,但因日军停泊在码头的军舰炮火猛烈,国军伤亡严重,加上没有烧夷弹,摧毁不了日军堡垒。至22日,“激战终日,终未得手”。汇山码头西线,即虹口老街东侧,83师一部在与日军交战时,有100余年历史的商业街虹口老街,被日军炮火炸成一片废墟。而华界闸北南市,商肆店铺民居,繁华转瞬成空,一片瓦砾场,遍地血污翻:“七七开衅华北陷,春申侵袭逞贪婪。沪南闸北遭焚掠,仇恨毋忘八一三。”
坚守上海2个月多后,从10月27日开始,国军88师一部在团副谢晋元率领下,守卫四行仓库,血战4天4夜,毙敌200余人:“四行仓库顽强守,抗战孤军谢晋元。”第二次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呓。
八年抗战,正义凯旋,日本无条件投降,沪人欣喜如狂:“抗战八年事竟成,一朝喜报缚长鲸。沪江民众狂欢跃,万户千门爆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