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风季候忆钦公

  ■王坚忍 文

  又进入台风季候。每年盛夏至初秋,台风总要光顾上海——这跟上海居中国海岸线当中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浦东海塘,是上海抵御台风的第一道屏障,容不得半点疏失。

  那一夜,飓风挟着滂沱大雨、东海狂潮,奔腾咆哮,声如万炮齐鸣,势如蛟龙出水,直扑南汇外捍海塘。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年久失修的海塘犹如打摆子似的不停晃动,“哗啦啦”,山坡般的海塘轰然倒塌,海水从决堤口涌上滩头,长驱直入20余里……此为发生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7月16日凌晨的风灾。此次台风夺去了10万人性命。灾后田园荒芜,满目凄凉。有南汇诸生祝悦霖的竹枝词为证:“一夜飓风雷样吼,生灵十万作凫飘。”

  此时,已致仕数年的原南汇知县钦琏,站在浙江老家长兴,翘首东望,心如刀绞。雍正三年,新科进士钦琏作为新建的南汇县(当时的南汇还包括川沙的一部分乡镇)首任知县到任。他重视水利,在巡视时看到外捍海塘低矮,且已破旧不堪,曾上书请求修理,但上司根本不当一回事。上任9个月,他被迫去职。现在,竟酿成如此惨祸。

  不久,朝廷的一纸任命,请钦琏出山,再任南汇知县,重修海塘。于是,浦东老百姓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巡回在百里海滩。大家知道,钦大人在想着如何再修海塘呢。

  胡建平、蔡丰明主编的《民俗上海·浦东卷》,记录了流传于民间的一些钦琏治塘的轶事。某天,钦琏请人在涨潮前的海滩边,遍撒砻糠,大家摸不透是何意思。但当涨潮时,海潮将这些砻糠推上来,然后待潮水再退下去时,芦草丛生的滩涂上留下了一条蜿蜒逶迤,犹如草蛇灰线似的砻糠线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钦大人以此来测定新建海塘的位置,都不由得拍手称妙。翌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海塘正式开工。钦琏大部分时间在现场。施工中,为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他以铁钎插入塘基,看牢不牢,并要求填一次土,就打夯一次。由于事关百年生计,浦东老百姓积极投入修塘,场面浩荡。连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也加入进来,她们挑不动土,就用围在自己身上的御身头(饭单),兜上泥土,帮忙筑塘,真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啊。

  当年7月,赶在台风侵袭之前,在外捍塘东面,筑起了长90多里的新塘,俗称钦公塘。它北起黄家湾(今浦东新区高东镇境内),南至杭州湾畔的奉贤五墩。因为建了钦公塘,当时南汇一团(团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到九团,都有钦琏的生祠。亦有南汇书生祝悦霖竹枝词为证:“压住蛟龙气不骄,危塘坚筑势岧峣。村中多少闲香火,只合钦公庙里烧。”这里“闲香火”的“闲”字,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意思是村中原先供奉的龙王、刘猛将、五通神等诸神的香火,一齐“歇菜”了,都转到了钦公庙,钦公庙一下子香火鼎盛。我们的浦东人是善良的,谁只要待他们真心实意,他们就会感谢他,崇敬他。

  钦公塘在长时间内起到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风潮,别处如上海市中心的南市、租界水深数尺,而钦公塘西,风雨不动安如山。后因沿海积沙,海岸线东延,1950年在钦公塘以东修筑“人民塘”,钦公塘逐渐从悍海屏障,变成了川南奉公路。

  今天,当驱车走在两侧是森森水杉、坦荡如砥的六车道的川南奉公路上,就会很自然地想起钦琏和钦公塘——一个造福浦东的地方官和他的利民工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九)
台风季候忆钦公
老百搭与小百搭
江湾湿地公园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台风季候忆钦公 2015-10-20 2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