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老龄化与养老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直面养老难题,利用专业为老服务技术优势,将党员组团式服务与专业服务输出相结合,定期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用一次次的上门服务,手把手的贴心指导,治愈纯老家庭的孤冷。
走进矛盾,探索出路。公办养老机构难进已经是个老大难问题了。要排到一张合适的养老床位,登记的老人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如何让优质的养老资源突破院墙的限制,让更多的群众受惠,成为福利院班子的一块心病。院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实地了解社区居民的养老需求。在长白新村街道8个居委会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58份。发动党员对收回的高龄困难老人援助计划调查问卷表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形成高龄困难老人援助计划需求调查报告,逐步确定党员上门服务的内容、服务形式、服务对象、服务宗旨以及服务周期。
开发项目,破解难题。问题明确了,需求也出来了,接下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机制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党支部仔细分析会遇到的问题,结合各个社区居家护老者的实际情况,为社区量身定制服务内容。通过四个层次,组织党员社工为社区护老者提供上门护理技能指导;开展护老者小组活动,搭建护老者自助平台,培养长效支撑体系;依托短期日托照料,喘息式服务缓解家庭照顾压力;开通联动热线,提供专业咨询。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护老者由最初的家庭支持系统开始扩展到社区支持系统。
提升能力,拓展力量。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社工和为老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护老服务的中坚力量。坚持把推进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与养老专业服务结合,把引进社工人才和培养在岗人才结合起来,目前在职党员中具有社工师资格的占全院社工人数的80%,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社工又了解养老的党员老年社工队伍。注重加强为老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通过老人跌倒后的观察及骨折的应急处理、居家养老安全防范指导、了解老年常见病及安全用药指导、心肺复苏理论与实操等十项培训课程,提升为老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质量。
多方借力,持续辐射。伴随服务的推广,党员上门服务的范围也逐渐拓展到了五角场街道、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街道、四平路街道,还在长白新村街道384弄、广远新村、内江大楼等居委会设置了护老者之家社区服务站点,就近为老服务。注重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党支部完善了党员线上服务网站和护老者支持中心的功能,新增网上自助评估服务,为不同类型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方案。同时,借力区域化党建联盟长白新村街道分会,发动全体在职党员到基层社区报到,参加社区服务管理,在参与一线组团服务中转作风、强服务;加强与区域单位的联建共建,整合上海理工大学志愿者的资源,区域联动开展为老服务,仅今年上半年就提供志愿服务300多人次。
“三严三实”的最终落脚点是体现在实干上,落脚在群众满意上。护老服务进社区,是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为独居困难老人、纯老户及其家庭特殊状况提供服务,缩短的不仅仅是院与家的距离,更是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一碗汤、一次翻身、一次助浴,就在这简简单单的居家服务中,治愈着老人孤独在家打发时间的寂寞,感受到党的春风和温暖,也激发着党员的职业荣誉感,在护老者的道路上迈出更稳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