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新厂正式投产,当年产量4183吨,合23万余箱,号称远东最大的制皂厂。到1939年,中国肥皂公司创英商管理时期历史最高水平,肥皂产量达2万余吨,工厂随之进入鼎盛时期。著名商标有“祥茂”洗衣皂、“日光”洗衣皂、“利华”香皂、“力士”香皂等,其中“祥茂”洗衣皂占中国市场销量的70%-80%,而“力士”香皂则为城市白领女性所青睐。
为了占有市场,中国肥皂公司不惜采取各种竞销手段,打击五洲固本厂这样的中国民族制皂业,最常用的办法是降价,还曾通过各种关系抢先注册类似商标。同时,广告战也颇为厉害。他们精心印制了月份牌赠送给经销商店,并在《新闻报》《申报》《中央时报》等媒体刊登广告。还不惜重金,邀请当红影星阮玲玉、程玉梅、王人美、胡蝶等人,为“力士”香皂进行宣传。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时人都对其肥皂制品赞不绝口。
抗战爆发后,中国肥皂公司遭到日军破坏,开始走下坡路。1952年,由于经营不善、负债过重,英方自愿以厂抵债转让给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司更名为华东工业部中国肥皂公司,后更名为上海制皂厂。时年26岁的江泽民作为制皂厂接管队伍中的第一副厂长,亲历了与英商为时两个月的谈判较量。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制皂厂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各种肥皂制品畅销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