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由曹聚仁负责撰文、舒宗侨负责图片,合作编著的40余万字,1000多幅照片的《中国抗战画史》出版,好评如潮。它以图片印证文字,又以文字阐述图片,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阅读这本分为10大章并附录抗战史料述评的画史,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剖析军国主义的来龙去脉。曹聚仁的第一章引论,先上溯到日本民族的起源、武士道的逐渐形成,再延续到日本军部凌驾于内阁的体制的完成。日本民族主要由北海道本土的虾夷人和从南洋来的马来族等组成,虾夷人剽悍,在冬天能握一把小刀深入洞穴刺杀巨熊,这种不怕死的习俗成为武士道的滥觞。日本因岛国关闭,多火山地震,民族性格比较悲观,其国花樱花盛开时灿烂芬芳,花期短,零落时“色香俱散”,故他们崇尚好义轻生的“鲤鱼精神”,认为鲤鱼作战勇猛,能坦然面对刀锋,武士道的“切腹”便与“鲤鱼精神”不无关系。明治维新时,确立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直接对天皇负责,不受首相指挥的制度,为军人操纵政治张本,而后历经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军部野心膨胀,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成为不折不扣的军国主义。
二是对待两个战场的一视同仁。抗日战争有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曹聚仁在叙述国民党军队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大捷、三次长沙会战、昆仑关大捷、远征军入缅甸、腾冲之战等惊天动地的阵地战的同时,不忘向大家介绍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可歌可泣的战绩。在当时的背景下,即国共两党酣战正急,国民党统治区人心已失,民怨日甚,“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如火如荼;共产党解放区逐渐广大,欣欣向荣。这种一视同仁,超越党派之争,真的是难能可贵。他俩用文字和图片,还原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首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日空军基地、太行山击毙“名将之花”、挺进江南、开展百团大战、冀中平原连战连捷等赫赫战果。而对国军内部而言,不仅叙述了嫡系中央军的浴血苦战,也对地方部队进行了公允的评介。当谈到他俩为何要一视同仁,不带偏见时,曹聚仁说是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使然:“我们要对得起地下的战士,对得起永久的读者。”“一个史人站在这矛盾的政治漩涡的前面,叹息唏嘘之余,依然想保持着我们的直笔。”
三是重视战时经济的支撑作用。抗日战争是“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故曹聚仁、舒宗侨用了较多的文字、图片来证明战时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日军采用了“以战养战”的方式,疯狂掠夺占领区的物质资源。日伪与我方货币战也一直呈胶着状态。如为破坏重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汪伪政府发行了中央储备银行的伪钞,上海孤岛的军统特务与汪伪极司菲尔路76号特工之间,还为此展开了一场互相暗杀对方的上海分行人员的枪战。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银行,也发行了货币在边区流通,维护敌后战场的经济。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等沿海地区“以抗战救亡为主旨”的工厂内迁至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壮举。这场冒着枪林弹雨,翻山涉水,辗转流离,先后延续3年的工业大迁移,“包括上海100余家工厂在内总计600余家工厂实现了生产转移,为战时物质资源的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画史用10多张图片配以文字,展现了西南后方军事、民用工厂的热气腾腾的生产场景——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兵工厂,正在制造轻机关枪和望远镜等,“用以支持战线上500万大军之消耗”;重庆的纱厂纱锭飞转织布忙,战时中国的出口大宗桐油正在蒸馏之中,皮革厂的滚筒鞣制着原皮,汽车修理、无线电机械、水泥、面粉等工厂投产运转……“中国后方在封锁中维持自给自足”。对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中国抗战画史》,称“抗战画史”实为“抗战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