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英国之前,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多是从书本和电影里得来。许多场景大约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代,免不了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那些个来自于《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的镜头,那些福尔摩斯探案中时常出现的夜雨小巷、手不离黑布伞的街头绅士,以及时断时续的教堂钟声……这些,就是我脑中对于“英伦三岛”的印象了。
的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两百多年前的英国,用“黑白英伦”来形容,庶几近之。煤炭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能源,蒸汽机则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工厂排放的废气烟雾,给伦敦戴上了“雾都”的帽子。加上英国秋末春初连绵不断的阴雨,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晦暗。尽管工业革命使得英帝国成为世界强国,但田园诗般的环境,已成为都市人难以再享受的奢侈。
人们常说英国人守旧,在英国,具有悠久历史风貌的建筑、雕像、街道随处可见。这些都给人们加深了不列颠帝国老旧保守的印象。的确,英国在保存历史遗产方面做得是比较精心,他们似乎没有那种将历史视为包袱的念头,相反,越是陈年八股的东西,就越是当宝贝。怀旧成为了一种美好的享受。
伦敦为了吸引游客,动了不少脑筋。比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这里生活、工作过,他们就设计了一条名叫“莎士比亚的伦敦(Shakespeare’s London)”的市内旅游线路,把莎翁住过的客栈、莎剧上演的剧场、莎翁朋友的纪念碑等遗迹一一串联,教你去探访。而实际上,大部分真正的旧建筑,经过1666年的伦敦大火(Great Fire)和二战时德军的轰炸,早已片瓦不存。但经过旅游小册子的一番渲染,倒也能勾起人们对想象中旧日伦敦的印象。
王星的书《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思路也有点类似。它从狄更斯所写的七部小说中爬梳剔抉,把发生在伦敦的场景逐一对照验证,让读者了解当年的伦敦。像这样的伦敦印象,当然像一帧帧黑白照片,满满都是古风古意。
然而要是你真的以为英国是个守旧、不思改变的国家,那就大错特错了。无论英国还是伦敦,都时时在发生着变化。如前面提到的,莎翁时代的建筑,其实大半都已不存。即便不遇如大火、轰炸等客观原因,随着城市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老建筑的拆毁和改造也几乎不可避免。一次到伦敦城(City of London)去,经过一座类似城门的建筑觉得眼熟,回来查资料,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圣殿门(Temple Bar)”。
作为伦敦老城的城门,一百多年来经历了改建、拆除、迁移、重建,种种磨难,如今回到伦敦城,却已是焕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