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山归来不看岳

  ■吴成康 文

  故事从43年前说起。

  1975年我在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读大二,4月份我们一个实习小组共12人在安徽泾县皖南电机厂实习。月底实习就要结束,同学们在等待返校。

  有意思的是,那天我在厂区里看到来自我当知青下放农村、老家亳县的一辆江淮牌送货的卡车,在与司机师傅攀谈之时,远离老家、相同的家乡方言、家乡轶事,增加了亲近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司机师傅告诉我,送完货的卡车,明天放空去黄山。攀谈时我问司机师傅,可以顺便带我们12位同学去黄山吗?司机师傅爽快地答应了我这老乡的请求。一时间,我高兴万分,消息立马在同学间传开,“可以蹭车去黄山了”,很快似乎我就成为了“英雄”。

  带队的、教我们光学课的陈鼎老师知道责任重大,不敢擅自作出同意去黄山的决定。恰巧,我们班年级党支部书记姚永清同学就在我们这个实习小组,而且我和姚永清也同在一个学习小组。平时班里或小组有什么行动,我们也常常向她请示。那时我们这帮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热血沸腾,七嘴八舌,大伙都缠着她,让她做决定,同意我们全体实习小组都去黄山。禁不住睿智的同学们的软磨硬泡,最终我们的永清书记终于表态同意去黄山。可想而知,突然间“天上掉下馅饼”,当时同学们欢呼雀跃,高兴的气氛自不必多说。

  清楚地记得4月30日,我们一行坐在江淮卡车的车斗里,高高兴兴直奔黄山。天黑后卡车把我们顺路拉到黄山脚下的黄山林校,那一夜我们男男女女就在学校的一个空旷的大教室里住了一夜。巧得很,黄山林校大门口的路就是直通黄山入口的主道,第二天,5月1号,好日子,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全体开始步行登山。

  记得那时,黄山还没有修建大门,进山也不需要花钱买门票;一条大路进黄山;游客较少,远没有现在多。当时上黄山没有索道,我们决定按两天安排,先由前山步行上山,再从后山下山。上山后,我们一边上台阶,一边停下来前后左右四处观景。黄山之美,名不虚传!真的是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奇松、怪石、云海……许多景点——慈光阁,立马峰、半山寺、金鸡叫天门、五老上天都等都尽收眼底。

  最令人难忘、叫绝的是我们攀登了独具特色而又奇险著称的天都峰,身体紧贴上下山的陡峭台阶,真有攀登天梯之感。通过只有一米宽左右的鲫鱼背时,两侧是千仞悬崖、万丈深渊、狂风呼啸、雪花飘落,我本能地将双手紧紧地握住两边的铁链,吓得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掉了下去。虽是大男孩,但这刺激、这感觉让我终生难忘!都说来黄山一定要登天都峰,“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极有意思的是,下了天都峰后,在山脚下台阶处碰到一手握拐杖、年约70岁、胖胖的白发老者在仰天向天都峰观望,我们几个刚下山的小青年逗老人家:“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老者无奈地笑曰:身体怕吃不消,爬不动了,一场空就一场空吧!把我们笑翻。

  游蓬莱三岛后,我们来到著名的迎客松。感恩那千年的迎客松敞开双臂、敞开胸怀,迎接我们的到来!晚上我们就宿玉屏楼,计划第二天早上观看黄山日出。晚饭后,我还在走道的墙上看到某游者留在上面的一首打油诗,由于幽默,至今还记得三句——离家千里来黄山,未见日出又早起,睡眠不足钱掏尽……让我和同学们大笑。次日起个大早,天气寒冷,记得花2角钱租了一件棉大衣,但阴天多云,我们也没有看到黄山日出,留下遗憾。由于是青年人,一点没有感到累,我们从黄山后山步行下山。一路欢歌笑语,大家又观赏了喜鹊登梅、仙人指路、双猫捕鼠、梦笔生花、猴子观沧海、西海排云亭、飞来石等景点。

  下山后,我们实习小组一行12位同学在温泉前小广场请景点摄影师给我们照了一张相,以作纪念。这张珍贵的留影合照,我后来把它覆了膜,至今珍藏在自己的影集里。尽管照片是黑白的,面积不大,长宽只有6厘米见方,人头也只有黄豆粒那么一点大,但每当我看到它,都会浮想联翩——黄山游真精彩。

  有意思的是,留影后,大伙各自又在黄山泡了一个温泉澡,记得我入的是大池子,水温适中,让人舒心、舒体。至此我们全部领略并享受了黄山的四绝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真的不虚此行!后来随着年龄增大,我又三次去过黄山,也去过多个祖国的其他名山大川,著名的徐霞客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确有同感。

  故事还没有完,从黄山返校时又生变故。在住宿黄山的宾馆大院里,我又与一辆拉毛竹回芜湖的卡车司机谈妥,他愿意捎带我们三位大男孩蹭车回芜湖。由于毛竹是斜放在卡车货斗上,前高后低,正好前部的三角形空间有稻草,可以睡人,我戏曰“卧铺车厢”。陈鼎老师和姚永清书记出于安全考虑,要求集体乘大公交客车,不同意我们随意再蹭卡车。可我们三人“一意孤行”。谁知天公不作美,山区的气候反复无常,半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自然我们被淋得如落汤鸡一般,为贪便宜省车票让人哭笑不得!好心的司机让我们挤到驾驶室里,小小的驾驶室里竟然挤了五个人。终于我们和大部队一样安全到达芜湖了,有惊无险!真是一群淘气的大学生。

  现如今40多年过去了,七十岁上下的我们也都退休安享晚年。我们班同学建了一个手机群,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同学们如同天天见面,每当忆起大学时光,都感慨万千!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时担下责任的姚永清和陈鼎老师的思想压力、安全压力有多大,我们完全不知道。2017年末,姚永清书记在群里终于揭秘,告知我们那次由黄山回校后,她挨了党总支书记的批评,为“擅自做主,自由行动”而作了检查。43年后的今天,我向姚永清同学检讨,同时代表大伙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美黄山!不虚此行!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zfk@yptimes.cn,欢迎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曲水流春
我的中学时代(二)
黄山归来不看岳
德国的鸟巢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黄山归来不看岳 2018-04-21 2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