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剃头

  ■佘建民 文

  3月4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民俗中“二月二,天上龙抬头,地上剃龙头”的好日子。古人认为,年年剃龙头,长大成人定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提起剃头,我倒想起不少与剃头相关的趣事。

  小时候,家住上海棚户区,居住条件差,剃头条件更差,这么说吧,自我出生,直到我离开上海到安徽务农,我头上那堆“乱稻草”(父母语),一直由走街串巷、手提拎包的剃头匠解决的,费用低廉,每次最多一角钱。

  我初二辍学后,重病在身的父亲最担忧我识字不多,又无一技之长,今后难以维持生计,便托人帮我找了个剃头师傅,让我学手艺。父亲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今后不论岁月丰歉,人的头发长了总要剃,有了剃头手艺,养家糊口就没有问题了。

  当时我年少,对于父亲让我学剃头的计划,唯命是从,做足了学艺的心理及练手劲等准备。后来,因为父亲病情加重,我陪着父亲到处求医,学手艺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下来了。

  父亲逝世后,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我响应号召,去往安徽务农,养活自己。临行前,我还专门让母亲转告亲戚一声,谢谢他帮我找剃头师傅之情。

  在安徽务农,与我同一生产队的发小伯华带来了理发推子等一整套理发工具,这是他虑事周全的父亲特意安排的,就是考虑到在穷乡僻壤,剃头不便,让我们相互剃头。

  开始几个月,我们确实尝试过几次相互剃头,无奈我们手法生疏,经常把头发夹得生疼,三番五次后,我们就失去了相互剃头的兴致。于是,我们便像老乡们一样,定期由一对挑着剃头挑子的师徒在村里剃头。

  剃头挑子一头是装工具的柜子,另一头则是一个上面盛水、下面烧柴的复合式炉具,这也是俗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出处。

  剃头师傅来到后,生产队就有人抱来一些柴草,用来烧刮胡子和剃光头的水。当年,我们都年轻,嘴上没毛,就没有享受过剃头师傅刮胡子的手艺。那时,我是生产队副队长,剃头师傅来村里时,有时候会找我结算集体剃头的费用,由我安排仓库保管员称粮给他们折算为剃头钱。

  三年后,我去南京上学。在南京剃头是固定在丹凤街的一家小理发店,一是图它距学校近,二是图它便宜,每次仅一角五分。

  毕业后,我分配到安徽地质队工作。地质队野外作业较多,在偏远的乡村,理发店不好找,队里便给我们作业分队配备了理发工具,方便大家自力更生地相互剃头。分队理发技术好的人很受大家欢迎,酬劳则是喝酒时多敬他两杯。

  1993年,我调回上海工作。工作的单位福利较好,每月都发理发券,凭券到单位理发室理发。因为妻子教书的学校距我单位不远,我便把理发券交给妻子,让她也享受一下被单位女同事们称道的理发师精湛的手艺,我自己还在离家不远的理发店剃头。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胡须也见长,每次剃头,还享受一番精细的修面技艺,需躺平在理发椅上,由理发师用热毛巾焐面。平时,自己用电动剃须刀解决。但而今,能为顾客修面的师傅已不多。

  退休后,我定点在小区附近的理发店理发。因为年龄大,两鬓和头上已花白一片,为了“装嫩”,我每次理发又多了一项,焗油染黑。

  去年疫情期间,理发店曾关闭较长时间,当时我那长长的头发,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形象大打折扣。可见上海人所说的“噱头噱头,噱在头上”是很有哲理的。

  一个人,头势不清爽,感觉还能好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图说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图片新闻
剃头
为如此青绿,定一个小目标
距离美
克米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剃头 2022-03-22 2 2022年03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