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文
壬寅春晚,舞蹈“如此青绿”赢得满堂彩。
为展现肩削瘦、体轻盈的宋女柔弱之美,那些身材纤细的女演员想必努力了又努力。于是,长假刚过,小区对面健身房门前就有硕大几个字“定个小目标,奔向‘青绿’腰”。
其实,谁都明白,非专业人士不说纤腰“反拗”90度那个功力,哪怕形似也不易。
譬如首先就要管住嘴。无论过节还是“过家家”的烟火气就围绕着个“吃”字。电视美食频道天天在教如何“小火炖、急火炒,关键还看一把刀”,端出一道道饭菜,就是要让不想吃的也情不自禁“抄家伙”饕餮一把。而上桌前谁都明白“荤素搭配七分饱”,但在菜香袅袅诱惑下,努力构筑的抵御热量、胆固醇、脂肪的壁垒,很容易就崩塌或局部瓦解,所以常常是厨师满意医生摇头。
再说了,过于胖瘦都会引发健康问题,专家还说适量脂肪可抵抗病毒和衰老,但常听得周围恐“胖”的朋友哀叹:尽管长了好几个心眼,稍不留神又多了道下巴,长了几分腰围。想到那几张薄薄化验报告里那几个飘忽的箭头,该高的低、该低的高,捏捏腰间的赘肉心里“拔凉拔凉”的后悔。其实“瘦”也很要命,史上有个“好士细腰”的楚灵王,在位时手下的大臣每天只吃一顿饭,蹲着要起身必须屏住呼吸,束紧裤带扶墙而立;腰是细了命也危哉,又如何理国安民?
生活在“从瘦如登、从胖如崩”的当下其实蛮幸福。看唐代以前书画中,女性多是圆脸大耳、丰盈华丽;《诗经》里称胖者为“硕人”,用“硕大无朋”“硕大且笃”夸某人身形高大与众不同,且忠厚良善,是妥妥的赞美。
起初以为老祖宗以“胖为美”喜欢一身膘,课堂上老师说真实原因是因为没得吃,填饱肚子、增加体重是应对恶劣生活环境首要之急。
清清河畔有位苗条少女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能是不得已为之。经过盛唐、大宋,五倍于人力的铁器牛耕得以推广,吃饱好像不再是难事,仓廪足了才有“瘦为俊”,才有纯朴淡雅,清新内敛的“青绿”仕女形象。
这些天,健身房里进进出出的热闹,很多晚上也灯火通明;清晨,跑步人群里多了全身新装备的年轻人,迈开腿“燃烧卡路里”;还不知有多少姑娘暗下决心再次“节食”,管住嘴“不长膘”。民谚“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尽管“虎年”说“打虎”不合适,但过了“立春”应该焕发精神、壮实身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