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隔离的日子里

  ■耿勇 文

  好像有些事,就在我们身边候着,常被我们赶上。奥密克戎悄然降临,迫使沪上按下城市暂停键。为阻止病毒传播,全市居民足不出户,在家隔离,这是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次。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不论是幸与不幸,亲身经历过的人,肯定会终身难忘。自然,它也必将载入史册,公元2022年3月28日与4月1日,沪上浦东浦西分别交通停运,商铺关门,街无一人,市民足不出户,用高度自我管控的毅力和精神,阻断病毒的传播,为打赢一场病毒阻击战,动态清零,而坚壁清野。

  居家隔离的日子是从居闹市从未有过的感觉开始的。我居住杨浦江湾五角场,那是一个人流量大、人声鼎沸的闹市区。4月1日清晨起床后,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清脆的鸟鸣,也不知是因鸟不见人晃车动,叫得格外欢畅,还是因往日的噪音,淹没了大自然原汁原味的声音。

  此时此刻,鸟鸣悦耳动听。人坐在阳台,任清晨的春光沐浴,空气清新,闭目深吸,仿佛置身古刹,只是没有翘起的檐角,悠扬的钟声。久居闹市,何曾有这番感受体验。

  只是这番不错的感觉更像是战前的宁静,毕竟“大敌当前”,心情难以轻松。妻子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然后报出沪上不断增加的数据,让人惶惶不安。早餐后,远远的马路上,便传来阵阵的救护车的警笛声,家人谁也不说,谁心里也都清楚,它为何那样忙碌。大都市的防控网,在坚持两年多之后,终被撕开一个缺口,病毒蜂拥而入。

  在战争年代,是以村子为战,现在战疫情,是以居民小区为战,再具体一点以楼战。原先我们一栋32户人家,少有联系,走廊上或入电梯,相逢点头招呼一下而已,不曾想,抗疫让邻里间抱团,真正体验了何为“命运共同体”。

  楼长姜阿姨,东北牡丹江人,那可真是“俺们那嘎都是活雷锋”。在电梯门前贴出二维码,建楼群,户主纷纷入群,隔离期间,楼群成为最热闹、最受关注、最有真情、最令人感动和倍受鼓励的群。

  清晨醒来,眼一睁先关注上海的疫情,这是宏观的,然后关注楼群,这是微观的。每次做过核酸,在家测过抗原后,便在群里报告,像是在战火纷飞中,打退敌人进攻之后,连长让各战位上的士兵,高呼“安全”一样。楼长统计,最后说声:“全楼人员全部阴性。”。想来家家户户,人人都揣着“阴性”安然入梦的。

  病毒来了,有一种踏实感是周边人没有“阳性”。没有“阳”的,出门下楼做核酸,见人多,心也少慌些,否则真能患上人多恐惧症。做抗原,无须出门,心里照理要踏实些,其实也不然。每次做抗原前,底气总不足,心里不免要犯嘀咕,直到见一条红杠,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居家隔离,人是静了,心情、情绪却难以平静,有波动,也担心。

  过了核酸抗原的关后,便又添吃的忧愁来,要说往日也会有吃了上顿愁下顿,是因为好吃的太多,总想尽量少重复,“愁”中有矫情,是锦上添花的美满。

  现在的愁是真愁,冰箱里的食物在不断减少,每天都要常看看冰箱里还有什么可吃的。

  手机里少有人再去晒房晒车晒佳人,而是晒青菜萝卜土豆洋葱大蒜生姜,晒鸡鸭大米面粉,谁家里要还有一网兜西瓜,那是最令人羡慕的。

  隔离进入第12天,我们小区是封控区,马路上救护警笛声仍旧,我们依然需要做核酸抗原,需要团购,而期盼的拐点仍旧在羞答徘徊。

  见窗下小广场上志愿者们,互相很健谈,说话语调明显亢奋,这多半也是在家多日,憋得慌,见人也都亲切许多。

  家门紧闭,足不出户,才发现原先能自由进出时,不爱热闹“宅”在家里,与如今不能外出而“宅”着,心里的感受和落差是完全两样的。

  过去想清静,上班与人打交道,总觉人事复杂,伤脑筋;外出逛街,人多,摩肩接踵,让人疲惫,可真的不让与人打交道,也不好受。

  这会总算明白,自由就是有选择权,失去选择,心理上是需要过关的,生活上是需要牺牲和付出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窗外的春景
种瓜点豆
在隔离的日子里
图片新闻
有“团”必购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在隔离的日子里 2022-06-07 2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