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俞金晶
“本来是想来接种的,但是我是过敏体质,常发荨麻疹,还有慢性疾病缠身,万一打出问题来怎么办?还是不冒这个风险了。”在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的李大爷在排队打疫苗的时候打了退堂鼓。中心家庭医生卢月婷上前询问是否身体不适,需不需要帮助。
听了李大爷的顾虑后,卢月婷询问荨麻疹是否是急性发病期,并了解他的慢病情况。李大爷表示目前没有在发作期,慢性病也较稳定。卢月婷便细心地向李大爷解释,他目前的状态是可以接种疫苗的,并告知自己的母亲也和李大爷一样有荨麻疹和慢性病的困扰,现已完成3针接种,并没有任何不适出现。现身说法让李大爷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完成了新冠疫苗的第一针接种。
卢月婷,36岁,共产党员,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杨氏针灸第四代传人,上海市第五届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获得者。作为综管科副科长,她还负责疫情防控、慢病随访、特殊人群管理、家庭医生团队、医疗保障等工作。
当前,上海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疫情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各区以“老年人”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
卢月婷带领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对街道辖区内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的居民进行了梳理,通过电话排摸和现场问诊等方式,从专业的角度消除居民顾虑,鼓励居民积极接种新冠疫苗;通过电话、微信和门诊加大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模式。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有17个居委,49个住宅小区,大多以老式公房为主,居民约4.04万户,常住人口有8.42万人。
今年4月,延吉新村街道进入封控状态,封控居民的医疗保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卢月婷带领由24名医生,17名护士,12名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夜以继日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为及时保障居民医疗需求,针对17个居委、多个沿街商铺及宾旅馆,家庭医生们组成23个“医疗保障微信群”,24小时在线值班,第一时间对居民的各种突发医疗状况做出及时响应,进行转诊或者线上问诊。
保障血透病人、孕产妇、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就医、用药等需求是一大难点。
虽然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但是透析的治疗并不能停止,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治疗之一。延吉社区血液透析病人廖女士每周需去定点医院进行2-3次的血透治疗,进入医院需持有24小时内的核酸证明。
了解到廖女士不仅是一名尿毒症患者,还是一名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卢月婷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了解廖女士的诉求,并给予心理疏导。随后特殊人群上门采样2人小队便成立了,负责每日梳理采样名单,按时完成特殊人群的采样工作。
4月的一天,卢月婷工作手机的微信电话响了起来,是签约居民唐阿姨来电。
“唐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
“卢医生你好呀,你工作那么忙,我实在是不想麻烦你,但是我也不知道该求助谁,我的胰岛素快用完了,你能帮帮我吗?”
原来是一通求助电话,签约居民唐阿姨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因为封控断药而发愁,因为没有小区业主群,她也不知道居委配药的方式,所以选择求助自己的家庭医生。
卢月婷与唐阿姨进行了视频问诊,了解唐阿姨最近的身体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唐阿姨所在居委干部,解了燃眉之急。
疫情封控期间,很多签约居民和卢月婷说,在家封控着,不能出门,也不运动,人都没精神了,年轻的还能做“刘畊宏女孩”,年纪大的可跳不动那么高强度的操啊!
这一抱怨,让身为中医医生的卢月婷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拍点中医保健功法视频让居民线上学习呢?于是,她亲自录制《摩耳操》《八段锦》等保健功法,让在家的老人们跟着她的动作、口诀、呼吸调节五脏、拉伸筋骨、疏通经络,缓解因封控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线上线下共发力,解决居民封控期间的急难愁盼,带领团队宣传正确生活方式和防疫知识,疫情期间,卢月婷带领的综管科处理了上万个问诊咨询电话,管理4000余名慢病患者,500余名精神病患者,50余名血透患者,孕产妇188名,其中56名孕妇成功分娩。
6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历了两个月封控的居民虽然解封了,但还是心有余悸,对于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需求也增加了。通过健康云APP,家庭医生团队及时响应居民的线上签约请求,让签约居民可以在线上进行问诊。
卢月婷的丈夫是一名人民警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夫妻俩携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只有守护大‘家’平安,才能拥有小‘家’幸福。”“健康守门人”卢月婷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面牢固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