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文本探索到舞台实践,从剧场舞台到城市空间,戏剧无时无刻不与场域、地域发生着关联。它作为艺术、文化、技术的镜像与载体,与城市历史、发展动态交融。而剧场,作为戏剧作品的孵化场、实验场、展示场,在助力创作与创作者的同时,亦促进艺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服务于城市文化的升级转型。
号称200秒线上票售罄的《春逝》、独具古典诗意美学的《对称性破缺》……今年9月,位于控江路的YOUNG剧场实现华丽转身,优质作品接连登台。如今,它将迎来启幕100天。
在寒冷的冬日,YOUNG剧场打造2022岁末戏剧月,以“美好的一天”为主题,寓意有戏剧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为市民送上暖心的“百日宴”。
■记者 汤顺佳
故乡与他乡,如何演绎异曲同工之妙?
岁末戏剧月,在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制作话剧《故乡》的上海首演中拉开序幕,以纪念鲁迅《故乡》发表100周年,生长于鲁迅故乡绍兴的青年文学博士高子文担任编剧,吕效平任导演;由郭晨子编剧、周可导演的上海戏剧学院原创话剧《邬达克》同样于12月,在上海首次公演。
在“故乡”迷失自我的“返乡人”,在“他乡”扬名立万的“异乡人”,一个本土,一个异域,看似无关的两个故事,如何在YOUNG剧场演绎异曲同工之妙?
日前,两部剧作的导演吕效平、周可受邀同台对话,自创作理念、创排故事等角度切入,探讨戏剧的时代精神。
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这些“网红打卡地”,都出自同一位匈牙利建筑师之手。有人说,邬达克是上海的一个“符号”。在周可心中,邬达克代表的是漂泊。
邬达克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身为战俘的他逃亡到上海,做了一名建筑师。可当邬达克再想回到匈牙利与家人团聚时,匈牙利却已无容身之所。于是,他打算去往美国,换一种生活……舞台大幕自此拉开,以邬达克与美国移民官之间的问答为线索,讲述了这位建筑家充满传奇的人生。美国移民官的审问,让邬达克频频自问:“我究竟是谁?”
“他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在上海待了29年,为那么多人创造了家,可他自己的一生是没有家的。”周可说。而她就以邬达克的一生为蓝本,探讨人在异乡所寻求的认同感,以及人与城、人与国的关系。
与鲁迅小说同名的话剧《故乡》,则将镜头对准当代乡村和当代知识青年。大学生李新和李菲菲回到故乡江南,目睹了它在新农村建设下发生的剧变。家族长辈为丧葬、嫁娶和尊严、价值,彼此发生着弹性而无解的冲突。
“每个人都想寻求自己的故乡,它不光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可能更是我们的精神、灵魂所来的地方,是给予我们最根本的营养的地方。”吕效平说,“而寻求无果,漂泊是恒定的常态。”
剧中探讨了知识分子与乡村的关系,对乡土社会旧俗和原生家庭关系的诘问,虽跨越百年,却与原著有着相通的精神内核。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另一个邬达克呢?”“戏剧不应该把生活中的失意者排除在外”……两位戏剧人通过对话,不仅道出了各自在编排剧目时的心路历程与构思细节,更向台下的剧迷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心灵的归属究竟何在?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故乡?也许,在一来一回的碰撞中,没有正确答案,只有自我思考。
“真理野火不灭,思辨短兵相接。”YOUNG剧场邀约《故乡》与《邬达克》先后上演,是怀着对青年人的期许,意图打造全球高校表演艺术展演平台与实践基地,体现“创作、思考、行动、探索”的高校戏剧新美学。
“隔空”联动,“未来舞台主人公”怎么“构特别”?
青年,是未来戏剧舞台的主人公。自今年开幕以来,YOUNG剧场以戏剧为核心、跨界融合艺术为延展,致力于构筑新青年艺术家的引力域与实验场,呈现活力、前沿、多元的艺术作品。而2008年创办至今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更是见证了一代中国戏剧创作者的成长,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戏剧盛会之一。李建军、王翀、陈明昊、邵泽辉、杨婷、李凝、孙晓星、丁一滕……一位位优秀导演走出青戏节舞台,持续推出代表中国戏剧前沿视野和审美高地的佳作,引领后继者激起当代思维新浪潮。
这样的“好戏”还在继续。
除《故乡》《邬达克》等大戏在YOUNG剧场主剧场上演外,“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青年导演洪天贻的作品《你喜欢高椰子树,还是矮椰子树》等小剧场作品也将同期登台。
12月9日至18日,YOUNG剧场将携手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共同发起首届“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突破地缘限制,京沪双城联动,本次“剧展”将聚力推动中国青年戏剧人才成长,打造集孵化、展演、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展演平台。
GOAT由“Greatest Of All Time”首字母缩写而成,“构特别”取“突破边界,构新求变”之意。“剧展”推出“戏剧在场”“戏剧在读”“戏剧在谈”三大单元,涵盖剧目展演、读剧表演、戏剧论坛、学术研讨等核心内容。期间,四台新锐泛戏剧作品、五部高校系列读剧表演及一场戏剧跨界论坛将在YOUNG剧场轮番启幕,全方位打造青年戏剧人与戏剧爱好者分享、交流、互动的“戏剧狂欢”。
“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采取策展人制,邀请著名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担任艺术总监,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YOUNG剧场节目总监包容容担任策展人。
“突破边界,构新求变”,这是一南一北、一个蓬勃新启的青年剧场和一个枝繁叶茂的青年戏剧节的隔空联动。它将延续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培养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推出优秀青年戏剧作品”的理念,融合YOUNG剧场“寓兴、启迪、创新、包容”的艺术态度,持续发挥戏剧创作及戏剧空间的共生共融,不断彰显当代剧场的艺术性、思辨性、交流性、探索性。作为属地平台,YOUNG剧场将着力扶持在地青年创作,由北京青戏节培育或发掘的青年导演也将携作品来沪首秀、交流。
同时,“剧展”、YOUNG剧场也面向全国青年戏剧人及高校发出邀约,期待更多富有探索性的优秀作品和艺术人才加入,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推动京沪乃至长三角新兴戏剧创作的整体发展。
新生代“百卉千葩”锋芒毕露,与城市同频共振
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是首届“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的艺术总监。9月初首发后,“剧展”自青戏节平台招募、甄选了一批优秀青年艺术家及全新原创作品,参与本次“剧展”——
主打的“戏剧在场”单元,旨在集结国内新生代戏剧创作力量,不断孵化原创、新创剧目,以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敏锐的思辨精神直面当下,关注青年创作与时代的联结共振,展现青年创作者百卉千葩的艺术风貌。
纪录剧场作品《我和我私人的新华字典》由知名话剧演员赵晓璐指导,曾在乌镇戏剧节一展头角的“睡不好的工作室”创作出品。作品以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为索引,勾连起私人记忆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在纪录式剧场创作模式逐渐盛行的当下,作品藉由追溯的行动,寻找属于自身世代与文化的转换,带领在地素人参与表演,自由挖掘记忆沃土,领略成为表演者的丰富趣味。
王梦凡、顾天宇、陈丹路的剧场实践《为了再次摆脱》把身体文本作为方法,通过身体行动、发声方式、文本写作,在剧场中接近“第三身体”。这是意识探寻记忆的作品,把具象的文学性语言转化为骨架、神经、皮肤,牵引叙事,通过相互观察和感知,让不同身体现实穿梭平移。
舞蹈剧场《杂食动物》则是江帆和庄稼昀(三种碗合作社)于2022年启动的独角戏作品,将肢体和语言、剧场和生活、展演和纪录相结合。它具有自传色彩的虚构文本,通过真实而敏锐的视角捕捉都市生活的流动、离散,在记录柴米油盐的同时,亦对消费主义、身份疏离、性别焦虑等社会议题投以严肃审视。
为推动青年戏剧人才培养与交流,激发在地青年戏剧人的创作活力,本届“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集结北京、上海、南京三地之力,邀请北京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编剧郭晨子,南京大学文学院特聘讲师、导演王安邦共同担任“戏剧在读”单元的导师。该单元将秉持“指导、交流、成长”理念,让来自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的五组青年剧作家在三位导师的引导下,深度实践从原创文本到舞台呈现的过程,最终以读剧表演的形式,呈现《今天早上和昨晚的梦》《季汉王朝263》《来电》《薇薇安·迈尔:请告诉我你的秘密》《透明人》等五部题材、风格迥异的剧本,展现不同城市高校创作的新活力、新美学。
倾听素人“秘话”,拥抱“芸芸众声”
9台22场,岁末戏剧月从12月2日持续至明年1月1日,共计涵盖话剧、先锋剧场、多媒体影像戏剧等多种不同类型,内容丰富多元,“周周有戏剧,场场都精彩”。
2022版《美好的一天》,现确定为岁末戏剧月闭幕大戏。作品由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执导,YOUNG剧场委约制作,致力探索本地城市文化,拉进戏剧与生活的距离。
作品招募生活在上海的20位“素人”登上舞台,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籍贯,只为讲述他们的真实经历,通过说与听的技术设置,让观众直接与讲述者连接并体验作品主题,倾听这些非演员的私人“秘话”,拥抱上海的“芸芸众声”。
作为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导演李建军擅长将视觉艺术的历史性经验和对剧场媒介的研究相结合,体现了鲜明的创新精神。由他执导的多媒体影像戏剧《世界旦夕之间》也于12月登陆YOUNG剧场。该剧改编自导演法斯宾德1973年的同名电影,借助即时投影与绿幕抠像技术,打破舞台时空及地域的限制,让观众现场看到两重世界;在创造一个荒诞和虚拟的世界的同时,也隐喻着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虚拟营造。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