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达 文
吃饭与心态关联度极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还在读中学时,有段日子时兴吃忆苦思甜饭。吃的是用玉米粉之类的粗粮做成的窝窝头,我们学生大多出于游戏心态,好奇心强,咀嚼着有些糙的窝窝头感觉并不难吃,这个教育效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日,翻阅名人轶事,无意间看到南宋朱弁《曲洧旧闻》里有则讲苏东坡吃三白饭的趣事。有一次,在京城,苏东坡与好友刘贡父聊天时说:“我与舍弟(苏辙)以前寒窗苦读时,每天都吃‘三白饭’。吃起来香喷喷的,实在美味,因此我们不相信人世间还有什么山珍海味能超过它。”
刘贡父动了好奇心,就问什么叫“三白饭“?苏东坡如实相告:“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盆白米饭,乃三白也。”刘贡父闻言哈哈大笑,以为妙绝。
过了一些日子,那位宋代史学大家刘贡父特邀苏东坡到他家吃“皛饭”。“皛”乃皎洁明亮的意思。大玩家苏东坡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饭。苏东坡告诉朋友说:“刘贡父读书甚多,这‘皛饭’必有出处。”结果苏东坡到刘家一看,饭桌上就是一撮盐、一碟萝卜、一碗饭。这时候,苏东坡才明白,刘贡父在跟他开玩笑。
苏东坡何等机智,在吃“皛饭”时,已经想到对策。吃罢饭告辞时,苏东坡说:“明天你到我家来吧,我给你准备‘毳饭’。”“毳”(音同“翠”),指的是人体的某些毛发,俗称寒毛。刘贡父明白,苏东坡在斗智上从不吃亏,担心苏东坡耍他。可是,刘贡父虽然博学,却也没有听说过“毳饭”一说。
到底什么才是“毳饭”?带着疑问,刘贡父如约来到苏家。两人闲聊甚欢,从诗词到典故,从典故到时局。一晃都过了饭点了,苏东坡还没有开席的意思。刘贡父实在忍不住,开口催苏东坡快点开饭。苏东坡让刘贡父再等等。如此多次,刘贡父“忍无可忍”,责问苏东坡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叫他来吃“毳饭”的,可“毳饭”在哪里呢?
苏东坡一脸平静地说:“盐也毛(“毛”,即冇,没有),萝卜也毛,饭也毛。岂非‘毳饭’?”刘贡父捧腹大笑说:“我本来就知道你必然会报复,可没想到‘毳饭’是这个意思。”看刘贡父“缴械投降”,苏东坡哈哈大笑吩咐开饭。两人肚子饿极了,都吃得很香。
苏东坡一向乐天,随遇而安,读书时吃“三白饭”不觉得愁苦,反而口舌生津。如今,正值兔年新春,少不了吃团圆的年饭。其实,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欢快气氛和喜乐心态,是在互贺声中把喜庆“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