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好生活“幸福圈”,有亮度有温度

  杨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急所盼,从点滴事做起、用绣花功落实,努力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人民城市。■资料图

  ■姚丽萍   李洪兴   叶子鹏   徐海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才能让主题教育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激励人心。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像LED灯有亮度没温度,要像白炽灯有亮度有温度。”上海一名干部的形象比喻,道出了奋斗为民的价值底色。人民城市,人民至上。如何让基层治理葆有亮度和温度,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民呼我应,良性互动促善治

  7月,位于杨浦区新江湾城生态湿地的野外观鸟基地,迎来了一个“少年智囊团”。他们在专业观鸟导师的带领下,边听讲解边用望远镜观察鸟儿的一举一动,有的孩子还用观鸟卡片认真做记录。

  这个“少年智囊团”的诞生源于今年5月,新江湾城街道立法联系点在观潮新江湾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意见征集活动,这10名青少年是活动的参与者。

  “我是一名生活居住在杨浦区的初中生,也是一名观鸟爱好者。在平时学习之余,我总会拿起相机、望远镜去绿地、公园、湿地观鸟,其中,新江湾城湿地是我经常去的地方之一……《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我想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这是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收到的一封来信。当初意见征集活动一发布就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儿童“建言献策”。发布短短5天,就收到来自青少年儿童的意见建议近百条。其中年龄最小的建议人年仅3岁。

  面向群众的征集令,是集聚众智的渠道,也是推动治理的抓手。

  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多元诉求,怎么鼓励群众表达、积极参与,很考验治理智慧。从实践来看,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往往涉及面广,如果沟通不畅、反馈不好,政策落实的效果就容易打折扣。了解好、掌握清群众的利益诉求,反映好、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才能促进基层善治。

  畅通渠道,有助于提高回应能力、解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的意见建议,是宝贵的治理参考,必须予以重视并进行有效回应。采访中,有干部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名10多岁的孩子,提出“我家所在的小区公共空间少,家对门的创意园区环境好,但到了周末和晚上就关门”,由此建议“错时共享公共空间”。这一好点子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推动了不少公共空间的有序开放。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就要打通各种渠道、丰富内容形式、吸引各类人群,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群众参与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这个“应”,要有“怎么看”的态度,更要有“怎么办”的行动。现实中,群众难办事项往往牵涉多部门、多层级。不同部门,目标侧重不同、难处各异,如何有效形成合力?采访中,一名基层干部的回答很有启发:“关键是转观念,各部门提出建议,互相帮助改进。”提升治理效能、为民办实事,尤需胸怀大局、强化协同,增强服务主动性和补位意识,形成破解难题的“实干联合体”。政府的回应速度不断加快、回应方式不断优化,就能为推动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让有温度的建议与有力度的方案同频共振,方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才能更好了解社情民意,以新方法破解新问题,用新思路带动新发展。群众愿提议、干部善建议、部门能协同、政策好落地,方能构成一种良性互动。这也启示我们,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要坚持眼睛向下,善于倾听、从善如流,拓宽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更要善于携手共进,上下同心、协同发力,勇于尝试、大胆突破,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让诗与远方更“触手可及”

  如今,漫步杨浦滨江水厂栈桥,保护完好、富有特色的哥特式城堡建筑成为江畔的独特风景。

  面对数字时代,杨树浦水厂建立了数智思维,运用数字技术,加速构建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智能监管的新型水务生态,以智慧水务赋能未来。从自动化到数智化,数字孪生水厂的基座正逐步成型,智慧水务的应用场景正加速推进,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提供未来支撑。

  140岁的杨树浦水厂,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滨江风貌交相辉映,成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注脚。

  过去传统文旅体验相对单一,或在名胜古迹参观,或在街边品尝美食,或在书店阅读消费,不同项目相对独立、缺乏整合。近年来,数字技术与文旅行业深度融合,改变了文旅产品的面貌,带给人们更多样化、立体式的体验。如今,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线上博物馆、数字景区,也可以实地体验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展览、全息餐厅等。尤其是沉浸式体验产品,几乎覆盖了文旅新兴消费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作为一种新型业态,沉浸式产业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深度融合,营造独特氛围与情境。就文旅产业而言,应用数字技术,可以打造更生动逼真的旅游场景,甚至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再造一个景区”,使得旅游体验更具丰富性和趣味性,更有代入感和互动性。比如,一些主题公园将经典动漫做成虚拟形象,把想象中的场景呈现眼前;一些博物馆对藏品进行三维建模,在展览中实现游客与文物的互动……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创意的融合,把以山水景观为代表的旅游资源、以非遗文博为代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可体验的新一代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从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

  比如,杨浦区大学路“一手”连通创智天地园区,“一手”牵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两侧遍布居民区,创客白领、教师学生、小区居民等群体集聚。餐饮、书店、进口手办店等星罗棋布,艺术展览、体育赛事等纷纷落地,商业与潮文化在此“千帆竞发”。从五角场彩蛋辐射开去,周边的五个商场与大学路已逐步成长为上海中心城区的消费“热岛”。

  激活城区发展动能,不止在“买买买”,“游”与“玩”的结合会带来更多可能性。近年来,杨浦进一步丰富文旅供给。微旅行、深度体验,走进杨浦滨江、国歌展示馆了解杨浦红色历史……居民们尽享家门口的诗意与美好。这样的优质服务不仅在家门口,还在“指尖”。杨浦文物数字管理平台“博览杨浦”也已上线,相当于人们在云端拥有了一本“杨浦漫游导览册”。

  除了增强产品可体验性,文旅数字化也在重塑全产业链条,便捷度大大提升,服务也日趋个性化。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文旅体验,可以赢得一时关注,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精髓,才能赢得长期青睐。但打造沉浸式体验并非流量密码,以数字技术更好地呈现深厚文化积淀、独特文化创意,才能行稳致远。

  人们总希望在旅行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数字技术为文旅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让产品从“可观”到“可游”,让游览从“观景”到“入景”,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现实需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文旅产品的呈现方式,更好融入新的文化创意,将让诗与远方更“触手可及”。

  当红色资源成为就业优势

  陈嵘和徐颖瑾,两位“老法师”,做了二三十年就业指导,如今遇见了新鲜事。

  今年,上海着力推进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鼓励、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红色资源申报上海市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岗锻炼机会。

  目前,中共一大纪念馆、三山会馆、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等成为首批红色基因就业见习基地。

  红色资源成为就业优势,究竟能对青年就业产生多大影响?不妨先看看这些不寻常的见习基地。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见习生可以做什么?只能做讲解员吗?非也。

  事实上,有四种岗位可供选择:公共服务管理员、宣教专员、文创产品推广专员和文献管理员,见习时间均为6个月。宣教、文献管理、文创产品推广,专业性之强不言而喻。即便是公共服务管理岗位,技术含量也不低——既要做好观众服务中心管理、场馆内志愿者管理,以及观众电话咨询、场馆公众服务,还要做好会务接待等工作,确保馆内会议、论坛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这里有“专业培训”,有“硬核带教”,让你亲身体验纪念馆一线工作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这里遇见初心,感受信仰的力量!

  老话说:看京昆,到天蟾!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前身为天蟾舞台,始建于1925年,在皮黄鼎盛的年代,梨园界曾有“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的美谈。

  1994年重建开台以来,天蟾逸夫舞台成功推出“中国京剧名家名剧系列演出”“天蟾九十年九十戏系列演出”“好戏大家看——惠民公益演出”系列项目,在全国戏曲界和戏迷观众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全力打造“全国戏曲大码头”的剧场品牌。

  今年,天蟾逸夫舞台加盟红色基因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岗位是剧场礼宾员和剧场嘉宾接待员,引导学员了解剧场观剧礼仪、戏曲基础知识,培养接待技能。

  百年天蟾,与戏相伴!天蟾逸夫舞台邀请有志青年参与见习计划——每天,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吹拉弹唱,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事业,有你有我!

  如果想倾听“沉默的文物”讲述一座移民城市的会馆传奇,那就请到中山南路1551号——三山会馆。

  100多年前,福建旅沪水果商在这里集资兴建了三山会馆。如今,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山会馆是沪上仅存的保护完整的会馆建筑。三山会馆里,有一座上百岁的老戏台,馆内还有一个“馆中之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上海是移民城市,那一个个曾经存在的会馆就是明证,更为解读移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迄今,三山会馆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戏曲表演、中华民俗代代传等活动,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见习岗位,要培训的正是讲解员。

  数数这些不寻常的见习基地,陈嵘和徐颖瑾两位“老法师”乐了——在申城,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资源变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众多年轻人从中学到的,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信仰赓续、文化传承、文明传播!从此,眼界、见识和格局不一样了,就业之路,自然更顺畅。

  在“圈”内,把“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账单”

  不久前,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2021年以来,全国有80个城市参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试点城市累计建设便民生活圈2057个,直接服务社区居民4201万人。此次《计划》从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对“圈”内生活提出更详尽的规划,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问需于民,画好美好生活“幸福圈”。新小区周边配套是否齐全,老小区附近菜场是否更新,养老机构、社区食堂、托儿所是否满足“一老一幼”需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因圈施策,摸清“有什么、缺什么”,科学编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方案,研究“补什么、如何补”,努力把居民“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账单”。

  科技赋能,打造便民服务“智慧圈”。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日益融入寻常百姓家。鼓励应用各种新兴技术,创新发展线上交易、智能结算、远程医疗等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才能提高生活圈的智能含量。

  优化布局,构建经济发展“活力圈”。社区商业消费的频次高、客流稳定,投资门槛较低、经营方式灵活,是活跃市场经济、吸纳就业创业的重要力量。支持经营主体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科学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动态调整业态结构,让联通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更加通畅,有助于为经济发展的“肌体”增添更多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美好生活“幸福圈”,有亮度有温度
杨浦时报评论05美好生活“幸福圈”,有亮度有温度 2023-08-08 2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