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毓 文
在江南的美食图谱里,溧阳乌米饭宛如被岁月浸染的黑珍珠,盈盈透亮。它并非天生墨色,而是糯米与南烛叶汁历经的时光交融,孕育出的美味奇迹。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佛诞辰,江浙大地便氤氲在乌米饭的清香里。选取鲜嫩南烛叶,榨出墨色汁液,将品质上乘的宜皇香糯米沉浸其中,静待24小时,南烛叶的精华慢慢渗入糯米的每寸肌理。
浸染后的糯米上笼屉蒸熟,揭开笼盖瞬间,那股清幽的香气便迫不及待地飘出,萦绕鼻尖,直抵心脾,仿佛裹挟着山野的灵气与江南的柔情。撒上些绵白糖,成就了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入口甜甜糯糯,既开胃又清补,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温柔抚慰。
六月初溧阳之行,朋友的热情邀约,让我与这道美味又有了深情邂逅。
晚餐最后一道点心——一盆装在青瓷盆里的乌米饭端上桌。乌黑的米粒饱满晶莹,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光晕,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落入盘中。
大家纷纷蘸上白糖,大快朵颐,一时间,满嘴乌黑,也丝毫不减品尝兴致。细咀细嚼,甜糯中略带韧劲,清甜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开来,进入胃部,慢慢渗透每个脏腑,仿佛整个身心都被这甜蜜与清香包裹。甜食愉悦心情,提升多巴胺。那几日在溧阳,餐餐品尝到乌米饭,满足了口腹之欲,更让我心生喜乐,幸福感爆棚。
在浙东,有个感人至深的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其母亲深陷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尽苦难。目莲修行得道后,前往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带的饭菜都被饿鬼狱卒抢夺一空。为了让母亲吃上饱饭,目莲绞尽脑汁。农历四月初八,心烦意乱的他在山上随手摘下矮树上的叶子咀嚼,意外发现这南烛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遂灵机一动,想到用这叶汁浸米,煮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或许就能避开抢夺。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目莲的母亲终于吃上饱饭。为了赞颂目莲孝心,浙东民间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浴佛节,家家户户要吃乌饭,这一习俗也代代相传至今,每粒乌米饭里,都饱含着人们对孝道的推崇与传承。
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记载:“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衰。”民间还流传着吃了乌米饭,夏天蚊虫不叮咬的说法。乌米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成为了健康与美好的象征。后来为了便于保存,人们将新鲜浸泡的湿乌米晒干装袋存放,以便随时能品尝这份美味。浙东人为了让乌米饭更晶莹透亮,还在南烛叶汁里加入金刚藤嫩尖,浸泡后蒸出的乌米饭粒粒饱满晶亮,现已被列入溧阳市非遗项目。
离开溧阳时,朋友贴心地为我们备下了当地特产,溧阳的“三黑”:乌米、雁来蕈和扎肝,此次溧阳之行,我已有幸逐一品尝。那黑黢黢的雁来蕈,作为初次尝鲜的菌茹,独特风味令人难忘;扎肝由猪肝片、猪肉片与笋片,再用猪小肠裹扎而成,无论是初见的新奇,还是入口的美味,都给味蕾留下深深印记,一扎扎肝下肚,胃里撑满大半。
回到上海,先生将乌米蒸煮蘸糖品尝后,还发挥创意,用它制作了沪上著名的早点糯米粢饭团。买上几根油条,裹包上蒸好的乌米,一个个乌米粢饭团新鲜出炉。咬上一口,乌米的粘糯裹着油条的鲜香,那独特滋味,让人入口难忘。
忘不了乌米独有的香糯,更忘不了溧阳朋友那份真挚而深厚的情谊,这情谊如同这乌米饭,在岁月长河中,甜香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