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活·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一大会址完成展览陈列扩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了1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展览陈列扩容,将于7月1日重新向公众开放。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当时代表们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与建设之路。

  中共一大会址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发源地。纪念馆近年来保持日均数千人次的参观数。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说,基础陈列扩容更新后,在完整保存会址原貌和内部陈列基础上,展览面积从450平方米增至1000平方米,新增文物陈列12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余件,并增加多媒体互动设施。 

  据介绍,纪念馆从俄罗斯档案部门最新取得的一批1920-1922年历史文献将首次亮相。见证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俄籍情报人员尼克尔斯基的史料以往鲜有展示,此次一份署名尼克尔斯基、于1922年向远东人民代表大会介绍中共情况的加密电报译文作为确凿史料公开。

  由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的后代捐赠的一方菊花砚台也十分醒目。这是1921-1922年间,位于上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办公用砚台,早期由与马林共事过的罗章龙保存,后赠予马林家属,2009年马林的女儿正式将砚台捐赠一大会址纪念馆。

  扩容后,馆内展览对1921年在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全国13名出席者,逐一介绍履历。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参加会议的包惠僧。

  馆内还新增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主题塑像,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重要历史人物形象同时出现在展区。中共一大召开场景,则通过一组大型雕塑群像还原,场面庄严肃穆。

  此外,1920年春陈望道在家乡义乌山村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的场景,也在馆内生动还原,观众可进行沉浸式体验。陈望道之子陈振新得悉后十分欣慰。他说,一大会址纪念馆如此重视这段历史,显示出对党的发展历程的尊重。

  据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纂的《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也将于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平凉之窗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家园
   第08版:文苑
   第10版:评论
   第11版:生活·资讯
   第12版:民生·社会
中共一大会址完成展览陈列扩容
铁路暑运7月启动
互联网新能源车首次亮相申城
东航开通上海直飞阿姆斯特丹航线
上海商业车险本月底“切换”
市民可通过App查询泳池水质
南北高架将建中兴路下匝道
遗失声明
图片新闻
杨浦时报生活·资讯11中共一大会址完成展览陈列扩容 2016-06-30 2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