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垃圾分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生态文明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目前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信心和热情逐步提升,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步养成,广大市民正在用细枝末节处的努力,驱动着一项庞大工程的有序推进。
赵国昂代表认为,要进一步健全垃圾分类全过程的体系建设。在回收利用环节,要提升智能化回收的覆盖率,特别是对一些低附加值的可回收垃圾,需采取一定的托底措施。在末端处置环节,要加大投入、花大力气整治湿垃圾末端处置中心的环境问题。在垃圾分类推行方面,要刚柔并济,注重体现条例实施的刚性。
王美凤代表建议,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举措,注重吸取民间智慧,关注细节,可在垃圾投放处增设破袋机、小毛巾等人性化设施,为居民倾倒湿垃圾提供便利。
“现在天气炎热,如果不能及时收运垃圾,垃圾箱房的味道就会非常大。” 孙洁代表认为,相关部门还需加快升级处理垃圾的设施设备,进行及时收运处理。
针对部分上班族存在的定点定时投放不便的实际困难,羊爱国代表建议,在垃圾分类实行定时定点投放的同时,要采取务实的补救措施,比如设置误时投放点,避免垃圾乱投放。
持续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
《报告》指出,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再加上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短期存在一定压力,但通过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区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吕培明代表认为,杨浦区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经济运行仍稳中有升,这得益于多年来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期待杨浦能更加充分地、密切地加强与区域内高校合作,依托大学资源优势,尽可能多地激发高校的文化效应,并将合作效应留在杨浦,区校同心、区校一体打造杨浦更美好的明天。
“近年来在设计企业中,大企业越做越大,小企业逐渐萎缩的现象明显。传统设计企业对于数字化、信息化的业务投入和关注度在提高,行业中新兴业务在增多。”潘春华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的引领带动作用,借金融之力更好地发挥技术的力量,加大对科技金融方面的培训,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更多支撑和服务。
如今,“夜生活”已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这也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种驱动力——夜间经济的诞生。陈丽丹代表认为,要积极推进夜间经济,出台具体的扶持和服务举措,鼓励业态多元发展,切实繁荣大学路等夜间经济。
全面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报告》中提到,杨浦作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被表彰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下半年还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对接落实好中央交给上海的“3+1”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动政策制度创新,努力让杨浦创新的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陆友清代表表示,要通过政策、服务、载体、宣传等手段,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独角兽企业、创新企业茁壮成长、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创新企业发展成为杨浦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同时,还要依托各街道社区优化营商办公室作用,跟进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做好企业服务,让企业植根杨浦。
罗倩怡代表建议,在双创品牌建设中应加强文化创新、服务创新的力度,出台并落实相关产业培育政策,同步推进“双创杨浦”和“文化杨浦”建设,寻找创新经济的增长新动能。
杨忠代表认为,围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发展任务,可借助杨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规划和部署,特别是在智慧健康、大数据、健康管理等方面,加强孵化载体建设,为未来发展培育新的业态和产业项目。
■高靓 张蓓 成佳佳 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