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后,李树辉曾在政府职能部门任职10年。2015年,经组织审批离职,他毅然投身现代农业发展事业,现任上海添慈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为“添慈农场”创始人。
一生与农业有缘
李树辉这一生与农业有缘。1977年,他出生于内蒙古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3年,他高中毕业后入伍来到总后嫩江军垦农场,从事农业劳动。1996年,考入解放军农牧大学,学习农业机械专业。1999年毕业后,李树辉主动要求回农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机管理。直至2001年,他被选调至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时任第二军医大学专职纪检干事的他申请转业,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2016年3月,东北还是冰天雪地,李树辉带着几名战友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搭起了帐篷。平均每天14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一干就是150天。在这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他们动用土方400多万立方米,修筑隔离围坝、田间道路、给排水渠,建成育秧大棚180亩、生态水库650亩、示范牧场3500亩、标准稻田5000亩。
现代农业种植的基本要求就是科技引领,必须打破靠天吃饭的瓶颈。农场建设之初,李树辉就严格按照上海海洋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的技术要求,着眼高品质农业生态循环,重点在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壤结构改良上下功夫。农场地处千顷闭流区的最低点,为了实现自然取水,他带领战友们沿农场外围构筑了宽15米、长10000米的封闭集水渠,实现了自然取水、碱水养鱼、肥水灌溉“三环联动”的水利供给生态循环。
目前,水库年产各种有机鱼类200吨以上,水稻亩产超过1200斤并能持续保持稳定,稻米的专业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全部为零,真正实现了优质稻米的自然纯净。
开疆拓土三万亩
自主创业以来,李树辉带领11名退役军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三年拓展30000亩的惊人业绩,赢得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也成为广大退役军人争相学习的创新、创业楷模。
在李树辉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凝聚起退役军人创业的磅礴力量,共同成就一番事业。退役军人们团结一心,把添慈农场逐步建成了集种植、养殖、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主打产品——按照全程无农药种植标准生产的“添慈”胚芽米,先后打入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端农产品市场,年销售2300多吨,一举占领了国内高端胚芽米市场80%以上的份额。
扶贫帮困 续写军民鱼水情
李树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领战友们发挥农场集约化生产种植优势,为群众谋福祉。
每年逢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采购时,李树辉都会积极为周边村民集中代购,降低成本;主动邀请周边乡村困难群众到农场务工,按照高于市场务工价格的15%支付薪酬;国家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价格导向、新经济作物种植等实时信息,他都会第一时间告知,避免村民盲目种植导致亏损。近四年来,添慈农场所属基地年均用工2万余人次,让数百名农民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东北农民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种植方面经验丰富,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相对薄弱,优质农产品滞销情况时有发生。对此,李树辉充分发挥添慈农场科技和品牌宣传优势,不断研究、挖掘和推介东北水稻得天独厚的市场前景。
连续四年来,他在添慈农场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过程中,携手东方航空、上海航空、中国联合航空等,为东方万里行会员提供优质农产品积分兑换服务。当地群众自豪地说:“我们开着拖拉机种出的稻米,却是在飞机上卖出的,这是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脱了军装我还是一个兵!”李树辉表示,他将把工作重心全部向一线农场倾斜,继续追加投资,将添慈农场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智能化、示范化农场,成为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综合体和精准扶贫基地,进一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升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让荒滩更绿、乡村更美、父老乡亲更富裕。
■退役军人事务局 供稿 周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