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夏炽热的阳光下行走山西大地,无论到什么地方,似乎眼前都在晃动着一个身影:
戴一顶很西式的太阳帽,衣着等无疑是大城市时尚女性的打扮;然而却又踩着泥泞、坐着驴车,风尘仆仆奔走于乡间小道。是战争年代的逃荒者吗?但每当发现散落于山间或隐藏在破旧村庄中的古建筑,便如获至宝、欢欣雀跃。是大学里做学问的考古人员?然而抬起头、凝视远方,不但透现出普通女性难以比拟的俏美与靓丽,而且带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与神韵……
这是谁呢?让我们先来读一段她描写山西的文字:
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
多漂亮的文字!
相信只要是熟悉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读者,就已经大体能够猜出。因为在当时能够以如此简洁优美文字表达山西乡村风景的——那就是林徽因!
这位出生于福州名门望族、其父为老革命家林长民,后来又成为梁启超媳妇的奇女子。我们暂且沿着她在山西的足迹简单走一走——
林徽因来山西自然是与夫君梁思成相伴。起因是应县木塔,但从交通上考虑,第一站是大同。山西自然风光很美,但当时的社会面貌非常贫穷落后。他们到了大同竟然找不到一处住宿的地方,走投无路之际,只能借住在朋友家中。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去测绘建于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如今两寺富丽堂皇,但当年林徽因夫妇来考察时,却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林徽因与考察组其他成员一道,架梯登高、悬梁攀壁,拂去厚厚的灰尘,在与蝙蝠、臭虫等的战斗中,一处不落地测量、绘图……
然后去云冈石窟,着手考察石刻艺术所代表的北魏建筑水平。
云冈远离大同,地处荒郊外,因而他们又一次陷于无处居住的窘境。最后无计可施,只能借住农民家中。房子没有门窗、没有家具,只剩下露天的屋顶和透风的四壁。每天在农家搭伙,吃些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详细考察了云冈各个石窟的平面以及建筑年代,考察了石窟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由此将北魏时期的建筑样式和建筑特点进行科学总结与分析。
再接着,又去了应县木塔,去了五台山,去了……
这还是《人间四月天》中的林徽因吗?或者还是风闻京华、名重古都,在“太太客厅”中谈诗论文的林徽因吗?甚至,这还是自幼随父亲漫游欧洲并在伦敦上学,后又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林徽因吗?
既然是同一个林徽因,那么,又是什么力量驱使她丢下北京家中年幼的一儿一女,跑到山西的野地来风餐露宿、吃苦受罪?
林徽因在外貌上无疑是个弱女子,不但体形娇小玲珑,而且长年肺病缠身、病病歪歪的。然而,又具“伟丈夫”的风骨与品格。
抗战后期在四川李庄,已经是病体难支、无处可逃了。一年后儿子问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来了,你怎么办呢?”林徽因答道:“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门前不就是长江吗?”儿子急了:“那你就不管我了?”病中的林徽因握着他的小手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何等的铮铮傲骨!
我们还是再来看看,她是如何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山西之行的:
我们因为探访古迹走了许多路,在种种情形之下感慨到古今兴废。在草丛里读碑碣,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双手一个微笑,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的……由北平城里来的我们,东看看,西走走,夕阳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
她以独特的赏鉴眼光与水平,认识到这种美。更重要的,她还努力用自己的智慧与辛劳保存这种美、发展这种美。最后的结果,不但支持和帮助梁思成写就一部前无古人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而且自己也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论文,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以现代的审美眼光与标准,挖掘整理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山西是美丽的;山西的古代佛教建筑,无论云冈石窟、华严寺还是应县木塔等,既雄伟壮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是极其宝贵、几乎不可再生与复制的文物。这些是古人留下的宝贝。
在山西期间,无论穿梭于田野乡间,还是参观云冈石窟等处建筑文物,我都不能不经常想起林徽因,当然还有梁思成——感喟他们的道德文章、绝代才华;感慨他们的士子风骨、人格魅力;当然,也感动于他们筚路蓝缕、开拓新时代学术的那种精神和勇气!其实在上世纪30、40年代,并不仅只有林微因、梁思成。如果从“文艺复兴”角度看,事实上有一大批人,如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宗岱、梅贻琦等,更不要说还有鲁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学贯中西,同时又保持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林徽因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卓越才华:建筑设计、舞台美术、文学评论、诗歌创作……有一个评价或许不无道理:她是文艺复兴式的人物!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是最为“点穴”的评价。遗憾的是,天不假其年!
林徽因寿命并不长,年仅51岁就因病去世。在她生前,虽没有正式职务,但在其死后,墓碑上采用的浮雕装饰图案,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她与她设计的图案永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