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河浜

  ■姜德福 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家乡那些纵横交错的小河浜,以其丰泽的流水滋润养育了一村人。

  家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除了有一条叫“华漕达”的主干河道横贯村庄外,还有十多条有名无名的小河浜曲曲弯弯地在村内外盘绕。河畔绿树成萌、竹林婆娑,花草丛农舍掩映,炊烟袅袅。

  “华漕达”是流经村庄的一条水上运输通道。早年河间走小火轮,一直通黄浦江、长江。一些从安徽、江苏、浙江来的船只,运来一些诸如砖头、瓦块、水泥、石灰的建筑材料,到夏季也有西瓜、甜瓜、桃杏等水果运来。最常见的是装有坛坛罐罐、盆盆碗碗的乌篷船,在村中的木桥旁一停就是好几天,把缸呀盆呀敲得梆梆作响,村里家家户户用的锅碗瓢盆等器皿都是从船上买的。

  村民们生产的稻谷、棉花、蔬菜等农副产品,也大都装到船上,摇着送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出卖,再从镇上换些柴米油盐、布匹、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摇回来。

  妇女们在河里洗洗刷刷,孩子们在河中嬉戏玩水。家家屋后都有用一块块石板砌成的水桥,成阶梯状通往河中。不管水深水浅,农妇们都可以在石板上洗衣、摘菜、淘米。好在天天潮起潮落,水是活的。可谓流水不腐,天天换着新的水质。但村民们饮用的水是经过处理的,家家的灶间都备有一个大水缸,一大半埋在地里,便于把从河中取来的水一桶一桶倒进水缸里。待水装满后,往缸里撒进一大把碾碎了的明矾,用搅水棒使劲摇动数十圈后,只见污垢都沉入了缸底,用专用的管子吸出后,一缸清水就可以用来烧水做饭了,口渴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饮用,清凉爽口。

  大河小浜丰富的水资源,浇灌着家乡的土地。一到春夏播种季节,你看吧,牛车、风车、脚踩水车,都吱呀呀地转个不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扮靓了水乡的播种季节。河水被车到水稻地、棉花地、麦子地、蔬菜地,给乡村农田带来勃勃生机。特别是那种老牛水车,农村的路本来就窄,戴着眼罩的老牛拉着一圈圈转的那个大转盘,把一条小路全给占上了,加上伸进河里的水斗也横挡在路上。来往的行人要跟在老牛屁股后面,一步一步走过大半圈,在跨过水斗后才能到路的那一边。胆小的孩子不敢走,要牵着大人的衣襟才能走过去。

  一到秋天,小河浜里长出的菱角、茭白、莲子、鸡头米,是大自然赐予的珍品。农妇们坐进特制的小木盆里,划行在布满绿叶的小河里采摘菱角,角有双角的、三角的,还有四角的,有红的、绿的,还有褐色的。嫩一点的可以生吃,剥掉皮后里面肉鲜嫩洁白,又脆又甜;老一点的可煮熟了吃,又香又糯,地道的绿色食品。

  一条一条的小河浜,还是村民们饲养家禽的好地方。各家各户在岸上搭个棚舍,用篱笆和网在水中围个圈。养的鹅鸭既能在水中扑腾,还能上岸吃食、栖息。下的蛋,积攒起来,还增加了收入。

  一年四季,家乡的河浜给村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鱼虾类产品。人们用竿子钓、用渔网捞,大一点的工程就是拷浜头。约上三四个同伴,选一条河浜在两头各筑一条土坝围起,用一种专门制作的“拷斗”,花上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时间把水全部舀干。见底后,把活蹦乱跳的大鱼抓上,留下寸把的小鱼养着,在水坝上挖个口子后让水再流过来。数月后,小鱼长大了,产卵下籽了,再来拷一次。运气好时,一次能有十几斤、几十斤的收获。

  南方的夏天常有雷阵雨,大雨过后,怕水淹着庄稼,农民们往往在水稻地的田埂上开个口子,让过多的雨水流到河里去。这时候,人们从附近走过,能听到鱼儿噗呲噗呲的划水声,一般是2、3寸长的小鲫鱼喜欢逆水而上向岸上冲,你走上前去一般都能一抓一个准。有时放学回家,沿途能抓个七、八条,摘根柳条枝把鱼儿串起来,晚上就能有一道美味佳肴了。

  家乡河多水丰鱼肥,滋养着水乡人。有一次晚上发大水,河水把我家的院子给淹了,到天亮时水才渐渐退去。一大早,奶奶把门打开时,只见两条尺把长的白鲢在门口吧嗒吧嗒地打着尾巴。奶奶高兴地说:“阿弥陀佛,开门见喜,年年有鱼,好兆头呀!”

  浦东开发开放后,家乡大变样,崛起的是高楼大厦、园区、厂房。对家乡河浜的眷恋,升级为一种乡愁来品味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与“智能”和平共处
家乡的河浜
一蒂千花白玉团
遥忆国庆重头戏
南窗有桂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家乡的河浜 2020-10-27 2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