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火柴的念想

  ■杨建明 文

  近日,笔者在整理老房抽屉的时候,发现了一盒火柴,顿时就有了一种久违的欣喜。是啊,曾几何时火柴乃是人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取火物件。

  尽管如今火柴早已被打火机取而代之,但人们没有忘记火柴曾经给予的温馨和明亮。它曾经燃烧自己纤细柔弱的身躯,照亮了人们漫长的岁月。基于此,人们对这一已经销声匿迹的小小物件心存感激。

  我抽开这一呈小房子状的火柴盒,小蝌蚪般的火柴头立即展现在眼前。当我抽出一根划燃时,孩提时的往事就在这淡淡的硫磺清香中慢慢浮现。那些正在走远的岁月以及生活的精彩瞬间,此时渐渐浮现在眼前。

  火柴对于孩提时的我来说,印象是很深的。我记得那时家里使用的火柴,好像都是上海华光火柴厂生产的。那时一盒火柴才两分钱,每户人家每天所用的火柴是按月度计划配给的,每月一包,每包十盒。

  火柴作为家家户户最普遍的取火物品,通常被细心的母亲放置在一个安全而隐蔽的地方,除了生煤炉和点蜡烛时“现身”,我和弟弟很少发现其踪迹。

  每个月初是购买火柴的日子,到了这个时候,母亲便会差遣我到弄堂口的一家商店里购买火柴。购买回家后,手把手交给母亲。在这个时候,我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希望母亲快点抓紧用完这一盒盒里的一根根火柴棒。

  要知道,这些空空如也的火柴盒,乃是我最喜欢的玩具。小心翼翼地将空火柴盒上的贴花纸剥下来,这一张张包罗万象的火花纸是我最爱收集的,很多火花纸上图文并茂,我会反反复复地边看边读,一些美丽画面刻在了记忆深处,比如“爱劳动的好孩子”、“黄浦江风光”、“消灭四害”……再者,这一只只火柴盒更是我搭积木玩具的材料,我能搭出“楼房”、“卡车”、“课桌”……在暑假里,我和小伙伴们到外面捕捉金乌虫、银乌虫、天牛等,一旦捕捉到了这些昆虫,就会将其关进空火柴盒里,回家后用一根长长的细线缚在它们的头颈缝里,然后捏住线的另一段放飞;再还有,用空火柴盒当作枪托,用硬纸张卷折成枪管,再用橡皮筋将两者捆扎在一起,就成了一支“驳壳枪”了,插在裤腰中招摇过市,自诩“游击队员”。有时候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各自就会掏出“驳壳枪”,玩一种“消灭敌人”的游戏,彼此躲在弄堂某个角落,持着“驳壳枪”眯着一只眼瞄准对方,嘴里不停地大叫着“嘟嘟嘟”,以表示子弹射出的声音,真够刺激的。

  在我孩提记忆里最为温馨深刻的画面,是“烛光里的妈妈”。有时候晚上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停电了,母亲此时就会速速掏出火柴擦亮,点燃一支蜡烛,屋子里又有光了。在昏暗的烛光下,母亲结着绒线,陪着我一起挑灯做作业。再者,留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关于火柴的故事,莫过于著名作家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描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而那位无名战士奋力追上了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通过“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抓住无名战士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描绘了一个撼人心灵的场景。 当然,我还忘不了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笔下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关于火柴的童话故事,其中的很多片段我还会滚瓜烂熟地背诵,每每背诵完了后,又令我唏嘘不已。

  时至今日,火柴已经被淘汰了,这既是历史的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数十年来,一些和火柴相关的细碎情节,还在你我脑海里难以忘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6版:民生·社会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太湖美
对火柴的念想
鱼汤淘饭
扬州路,系在心头的“乡愁”
“秦香莲”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对火柴的念想 2021-08-24 2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