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南方过没有暖气的冬天。上海的冬天,冷,但不萧瑟。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入室内,尤其的明亮,让人忽略了窗外呼啸的西北风。办公室的门开着,门外晃动着等待面试的学生略显焦急的脸。办公室里的老师从座位上起身,打开柜子,拿出几只一次性纸杯接了开水送到门外:加油,别紧张。冬天虽然寒冷,这一点点细心却让人倍感温暖。
在图书馆门前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衣着朴素,瘦骨嶙峋,脸上写满了长途颠簸后的疲惫。他从东北一个城市坐车赶到复旦,只为了查找一篇发表在1974年的《复旦学报》上的科技文献。
由于图书馆规定需持校园一卡通才可入内,老先生只能焦急地在门外徘徊。听了他的讲述后,我想帮他进馆查找,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他要找的资料在这个分馆没有存本,图书馆的老师听了我的转述后,也连忙帮着搜索文献的详细地址。
终于,拿着写有文献保存地址的资料,老先生一边连连感谢,一边蹒跚着赶往资料上所写的地址。寒风吹动他的一头白发,略显佝偻的背影中透出的执着有着年轻一辈难以企及的凝重。
傍晚的校园道路上,男孩迎着寒风骑单车,一手握着车把,另一手握着后座女孩的手。女孩笑着抬起头,斜晖染过的头发有些金灿灿的,随风飘扬。清澈的幸福仿佛泉水流淌在这静谧的冬天里。
校园还是象牙塔吗?是,永远都是。
她是一个渡口,很多人的人生在此漂流,从此再也不能忘怀,越久越朦胧,越朦胧越美。叮咚作响的生命之泉在这里汇成交响曲,那交响曲叫做青春和梦想。她把迷茫变成自信,把青涩变成成熟,一茬又一茬,安慰着多少青涩的青春目光,抚慰着多少渐渐老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