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最大城市供水项目——总规模719万立方米/日的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输水系统主体工程顺利建成通水,上海城市供水原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该项目的设计中,带领设计团队攻关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如华倡导的多项技术,在国内均属首次,既节约了可观的能耗,又提高了工程的抗风险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2010年投入运行的上海几个水厂的改造工程,作为技术主持人,王如华提出的高效沉淀于臭氧活性炭联用工艺技术不仅有效克服了微污染原水的净化瓶颈,而且解决了工程建设用地紧张的难题。
王如华从事给水工程设计、咨询和应用性科研工作近30年,先后主持和完成数十项国内和市内重大给水工程项目的咨询工作,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组织的科技专题研究和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在行业内赢得了知名度、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同时,也获得了2012年杨浦区第八批拔尖人才称号。
文科尖子的工程设计之路
王如华的性格温文尔雅,从小学起一直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作文、古文都非常优秀。他博览群书,还喜欢书法篆刻,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惜才的班主任跑到家里做工作,“让这孩子学文科吧,考复旦没问题。”可执拗的父母还是坚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他们的坚持下,王如华选择了理工科,最终走进了市政设计院,成为一名普通的工程设计师。然而当年的文科底子,却让王如华受用无穷。“跟客户交流技术不能太枯燥,得深入浅出,还要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除了表达能力上的优势,做市政工程的人,贯彻国家“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必须关注社会生活,“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王如华认为,工程的设计人员,必须得“接地气”,科技,做到极致是飘渺的。创意,做到极致也是很虚无的。工程设计人员,则要把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落到实处,让公众可以使用,让项目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意味着,工程设计必须落地务实,还得经得起各种检验。所以,综合素质对设计师而言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宗教法律,任何疏漏,都会影响到设计的可行性。
投入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进入大学之后,喜欢绘画的王如华的制图功课经常被老师拿来“展览”。工作之后,他又发现,看似枯燥的工程设计,其实是个激发灵感的创意过程,有无穷的乐趣。他于是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进步神速。“做工程师靠积累。所以越老越吃香。”王如华可等不到那么久远。他不停地钻研案例,对于自己的作品,也不断地评估比较,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单位里的老工程师们,看见王如华这个小伙子不仅勤奋,还爱动脑子琢磨,也乐于指点。很快,他就成了单位里的青年骨干。
之后,他又被院里派往中东参加援外工程。回忆过去,王如华很奇怪当时怎么不以为苦,住的是昼夜温差大的铁皮房子,看的是全英文的图纸,监理又是以较真严谨闻名世界的德国工程师。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王如华又一次得到了锤炼。国际化的经历打开了他的视野,而德国人的标准、理念,也让他受益终身。付出得到了回报,上海工程师以2个月的时间扭转了上一个工程队留下的烂摊子,连挑剔的德国人都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王如华告诉记者,为了减少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对人体长期健康的影响,国家2006年出台的饮用水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而从2012年开始,这一标准已全部实施。期间,许多业内的科技人员默默做着工作,包括自来水厂工业加深,黄浦江水源置换等。正是王如华这样的科技人员们的努力付出成就了饮用水,科技的曙光已为我们带来了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