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人文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八)

    ■管新生文

    5

    如此这般练了一两年杠铃,后来磨着父亲又去到平凉路上的杨浦百货公司花了几块钱人民币购买了四根弹簧扩胸器,结果,雄健的一介武夫三角体型偏偏在我的身上见效甚微,根本修练不成。

    久而久之,终于明白,或许,命中注定终究不是此道上人,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文绉绉地去学起了写诗作文。

    说来凑巧,一位中学的李同学因兴趣相投,时有走动。某日,巧遇其兄长归来,他一听弟弟介绍说我爱看书爱写作文,便向我大谈特谈那些被打倒了的诗人及其成为毒草的诗歌,甚至大谈诗坛之流派。一会贺敬之郭小川艾青臧克家徐志摩,一会郭沫若田间萧三袁水拍,再后来居然忘我地朗诵起他们的成名作,让我猜一猜这是谁的作品那是谁的作者。可怜我一个云里雾里的小屁孩,怎么弄得清楚诗坛的ABC呢?

    只记得在那个清朗的夏夜,仿佛有一扇明亮的窗户向我打开了。

    李同学的哥哥吟到得意之处,竟然很诗人气质地躲进了蚊帐里高声吟哦,说诗人的许多作品应该隔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帐去领会含义。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位业余诗人,发表过一些短小精悍的“枪杆诗”,从部队转业后在上海塑料研究所供职,又过了一些时候,他居然请当时与他在同一单位、现如今早已名闻遐迩的大书法家周慧珺用正、草、隶、篆、行等各类书体摘抄了诸多戏曲唱词给我,有沪剧《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样板戏《沙家浜》),有京剧《红灯记》,有淮剧《海港的早晨》(即后来的样板戏《海港》)等等,说学习学习。

    回忆,那些飘逸隽永的书体仍觉荡气回肠。

    可惜少不更事不懂珍惜,进厂以后被一位书法爱好者借去临摹,自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且说那一个浪漫之夜,直教我

    流连忘返,不知身在何处,更不知今夕是何年。直到他家的窗下响起了我母亲赶来叫我回家的声音,方才恋恋不舍地踏着一地月色归去。

    自此,我成为了他家的常客,并时时为他母亲所挽留成了餐桌旁的蹭饭人。虽然,早在两年前我已悄悄开始了学习写作,无人知晓无人关心无人指导,写的自是学校里自己的生活,保存至今的是一本自订的小册子,上面是几篇千把字的记叙学工学农学文化的散文,一律潦草稚嫩的铅笔笔迹。当可视为学步印痕。

    命运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天上没有掉下林妹妹,而是掉下了一个学习写作的驿站,冥冥之中教我不知不觉踏进了学习写诗之门,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也许,这就是命,而且不可逆转。诚如友人邢筑渊君前两年在我乔迁之时赠与的大字书法条幅:写字为命。

    说来可笑,当时几乎连押韵合辙也没搞懂弄通,更不要说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高难度的技巧了,竟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写起了淡如白开水的诗歌,往往一泻千里下笔数十行,“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加之一些涂抹上革命色彩的词藻,说白了,仅仅是一些分了行的文字罢了。

    直至后来进了工厂,某日,和写得一手漂亮郭(沫若)体且又善填古典词曲的工友孔信心一起十分荣幸地双双脱产出版厂部黑板报,他对我涂鸦的诗作不敢恭维,说,即使写新诗还是必须押韵,那样才比较规范,比较不马虎,看起来惬意读起来朗朗上口。

    言之有理,这才下了功夫起承转合地一二四句押韵。未曾料想,到了新时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诸多新派诗人又回了过去,纷纷摆脱了押韵合辙的禁锢束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如何遣词造句便如何遣词造句,开放不羁的思想随着自由散漫的诗行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高高翱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日寇的暴行,我亲眼目睹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八)
泰国王莲(古猗园)
七夕本意一“巧”字
自行车
痒辣子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6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八) 2015-09-12 2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