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忍 文
七夕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乞巧会。这一夜,银河清浅流无声,河两岸一东一西,两颗星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炯炯发光。民间传说,他俩正踏着鹊桥走在路上——“牛郎织女鹊桥会”。
现在有些上海人喜欢将七夕乞巧节,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有一道七夕的“爱情菜”,是用鱼的鳍和尾巴烹制而成,在上菜之前再淋上一层红红的酱汁,据说象征着一对对爱情的翅膀在绛红色祥云中飞翔。
难道上海七夕乞巧节真的是以爱情为主打内容吗?追根溯源,七夕乞巧节的关键词还是一个“巧”字。有晚清邑人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为证:“瓜果庭陈七夕同,针穿月下女儿工。剧怜纤指弯长甲。汁染凤仙猩血红。”是夕,庭院瓜果杂陈,少女们庭前祭拜,祈求天孙(天帝的外孙女)织女能赐予自己一双巧手。礼毕,在婆娑的月影下,比赛穿七根绣花针,比谁穿得快、穿得多,谁领先谁便是今夜织女垂青的得“巧”者。看她们穿针引线的纤纤十指的指甲,都被凤仙花捣成的浓汁染红了。据徐华龙先生主编的《上海风俗》介绍,沪俗相传这染过红的指甲,十指分外灵巧,纺织时手指不抽筋。
接着,少女们在陈列瓜果的香
案旁,摆上自己制作的巧果。民国初年邑人秦锡田(秦荣光之子),在他的竹枝词中有过翔实的描绘:“麦干面细菜油香,油面调匀更入糖。薄薄铺平盘巧果,新翻花样费平章。”可见巧果是一种用面粉和油调匀好,加点糖,“又剪面成各成形油煎”,即用剪刀将和好的面,剪成花瓣、蝴蝶等形状后,再开油锅煎之而成的小吃。少女们焚香后,开始边赏巧果,边品评之。
也有在竹枝词中借乞巧节反讽世道人心的。如清光绪年间南汇人倪绳中,针对当时的世风日薄,人心浇漓,俏皮地嘲笑道:“弯弯凉月挂银河,七夕穿针兴若何。近世人心巧中巧,今宵何用气多多。”意思是现如今的人机巧频出,但投机取巧岂能与擅长女红的心灵手巧相比较,所以今夜七夕乞巧节也犯不着为这种人生闲气。
乞巧节收场后,大家在庭院纳凉,“翘首银河驾彩虹”,“河影栏环看女牛”,仰观银河,谈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会,和他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也有少女在默默拜月,暗暗许愿——但愿能嫁个如意郎君。至此,乞巧节才涉及到爱情。
七夕之本义在于“巧”,恰如《上海风俗》中所概括,为“求巧得巧”。爱情只是乞巧节的延伸和附丽,而不是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