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30日至8月1日晚7:00-10:00,杨浦区五角场彩蛋与周边合生汇、万达广场、金岛大厦等14座大楼灯光表演系统联动,这次,五角场区域的景观灯光是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上新”。
回首大上海保卫战,在杨浦的抗疫一线,一群“最可爱的人”在危难时刻主动请缨,尽锐出战,在社区、校区、园区等“特殊的战场”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全力守“沪”。本期带领读者回顾战“疫”中,那一个个亲身实践“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誓言的动人身影,并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无论他们现在是否身着戎装,都是大家心中“最可爱的人”。
■记者 汤顺佳 文 王修远 赵晨亮 摄
“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竭尽所能去做”——事无巨细,他“使命必达”
一封感谢信,见字如面,承载着浓浓的情谊——
“我是杨浦军休中心军休一所军休干部闫金德的家属。杨德志所长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难事和急事,他真是一个好所长,每次我感谢他,他都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6月末收到的这封感谢信中的主人公之一——闫金德今年已经91岁高龄,老伴孙启娟87岁,子女远在异国他乡,二老互相扶持着生活。
回忆起与杨德志的点滴,孙启娟说起了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其实,刚开始我并不知道他是所长。他第一次到我家家访慰问时,给了我一个手机号,说:‘我姓杨,就叫我小杨好了,有事找我。’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新来的工作人员。”
去年,杨德志进入杨浦区军休一所担任所长,上任短短几个月,就掌握了所有96位老干部的生活情况,成了大家的“贴心人”。
闫金德身体不好,长期住在虹口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疫情期间,常用的自备药用完了,医院药房又没有这个药,孙启娟想着给他送去,却又不能自由进出小区。“怎么办呢?”孙启娟在信里写道,“抱着试试的心态,我询问了杨所长。”
4月初,杨德志正在所里值守,收到消息便第一时间响应:“不要急,我来想办法。”不到一天时间,他把药包装好,写好地址,找“跑腿外送”送到医院。自此,老人的用药难题得以解决。“疫情期间,不少便利服务已经智能化、云端化,市民只能通过操作智能手机获取。但这对老年人而言,有实操上的困难。”杨德志说,“我就相当于他们的子女,帮忙操作操作手机是很正常的事。”
疫情期间,闫金德的身体状况出现过几次波动。中途,他曾出院过一阵,居家疗养,谁知5月31日,他又因脑出血陷入了半昏迷状态,须紧急送医。这一下,孙启娟慌了神,“子女都不在身边,一时找不到人帮忙。无助、无奈之下,我只能再次找到杨所长。”
办理手续、等待床位、搬运老人、寻找护工……杨德志在医院忙前忙后,待一切收拾完毕,闫金德在床上安然入睡时,已是夜里十点。考虑到孙启娟年事已高,杨德志催着她回家休息,他自己却开启了在医院的一夜“战斗”——
“先是有急救科医生找来,商量换病房的事,最终确定把老人转到神经外科,我便陪着挪床换位,护送老人进了新病房。原以为就此告一段落了,我正准备回家吃口饭,没想到护士说老人情况不稳定,需要陪护,有任何突发情况,都要立马找到人。”
于是,杨德志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了。晚餐,是医护人员送来的饼干。夜深了,他却无法入睡,每两个小时,护士来为老人翻身或简单擦洗,他就配合着搭把手。
“那一晚感受最深的是,疫情下的医护人员真不容易。那些夜班护士,就没有休息过。”杨德志说,“我做的不算什么,都是应该的。”
平日里,遇上家里申请安康通、订牛奶等小事,老两口的第一反应都是找杨所长问问。闫金德住院了,杨德志就经常打电话给医生,询问病情,并转告孙启娟,安抚其情绪。
“我真是有幸遇到了好人!”孙启娟将那些暖心的点点滴滴都写进了感谢信,发给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杨所长点赞”“我们的好所长”……不少老干部在军休一所的微信群里留言点赞。
目前,杨德志所在的军休一所负责96位军休干部的日常照料工作。从发放退休工资、组织党史学习教育、节日上门慰问,到打电话关心身体、陪同就医、帮忙与子女视频通话等,事无巨细,他们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其实不光是我,大家都是一样的。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我们就竭尽所能地去做。”杨德志表示。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军人”——满满的好评是他们的“勋章”
4月8日上午,位于殷行路的江湾军休中心门口,一群“大白”集结完毕,准备奔赴抗疫一线。
这些“大白”身上贴有的“戎耀申城”四个字格外醒目。他们是来自全市各区的退役军人,共有35人,分别来自杨浦、虹口、静安、宝山等11个区,具有医学相关知识储备,集合传染、麻醉、急救、中医、护理等多个专业,他们分头赶往杨浦的各家方舱医院、社区核酸检测现场和养老机构。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家的行囊不多,大多就提着一只行李箱。退役两年多的王尧宇只背了一个双肩包。长期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他经验丰富:“我带了几个防水袋。每次进入隔离区前,我就把手机放进去,不耽误操作手机、接收信息。离开隔离区时,我只要把防水袋一扔,做起消杀来更容易。”王尧宇说,“我还准备一个西瓜霜喷雾,因为我本身挺容易上火的,需要多喝水,但喝水容易上厕所,防护服脱上脱下实在不方便,我干脆少喝,准备个西瓜霜降降火。”
年轻人斗志满满,老同志也不甘示弱。今年66岁的王引虎,是队伍中最年长的。他曾当过十几年解放军第十八医院院长,搞过科研,也接触过内外科诸多领域。而且,王引虎一直在小区参加志愿服务,“我每天在社区帮忙发抗原试剂、防护服、药品等,只要有任务,我们就马上下楼,配合居委会干部一起干。论体力,我不输年轻人。”
王引虎说,这次他一看到医疗志愿队的招募信息,就报名了。“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国家和人民群众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作为党员、作为军人,就应该冲锋陷阵、作出贡献。”
“真的是不分男女,不分军种,大家从上海的各个方面都踊跃参加了这次志愿行动。”第一批退役军人抗疫医疗志愿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汤恒发表示。
4月29日,这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工作顺利结束。
在为期约3周的服务时间内,他们不畏艰难、不辞辛劳,在方舱医院、校园、社区、工地等不同场所,开展核酸采样等志愿服务。据统计,服务队共完成核酸采样81953人次,完成核酸样本接收登记、分类封箱、转出对接145批次、8817管,累计6人进入方舱隔离点开展医疗工作,4人进入隔离酒店开展隔离人员医疗管理工作。
上海理工大学在4月23日的战役画报中,刊登了团队专版;一位老师在朋友圈写道:“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军人”;隔离酒店的一位青年用画笔描绘出抗疫“大白”的最美模样;远方的战友为团队写下《大爱永恒 戎耀申城》的壮美诗篇;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送来长长的感谢信……这些,就是见证这支队伍逆向而行、勇敢战“疫”的“勋章”。
一天来来回回跑几十次,“一天三、四百条微信”——家门口、隔离点都是“新战场”
就算手拎麻了,腿跑酸了,但仍坚持“多服务一家是一家”……3月上旬,曾在福建服役的崔晨玮所住小区需进行闭环管理,为期14天。由于该小区是老旧小区,人员基数大,人手出现短缺。崔晨玮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各项工作,为居民接收、消毒、分发快递,处理生活垃圾,一天来来回回要跑几十次。
高俊曾在浙江服役,他面临的情况与崔晨玮有些相似:所住小区有一楼道需进行核酸检测和排查工作。高俊主动请缨,一次次帮助居民做好核酸检测登记、扫码、验证,一次次陪同医护人员上门进行核酸采样……这个曾经的“兵哥哥”,赢得了社区居民及工作人员的一致点赞。
上海畅铭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有一支特殊的防疫突击队。这支突击队的领头羊是程士亮——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杨浦区退役军人、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公司的骨干团队中,有80%是退役军人。当初,突击队召集令一发起,退役军人、党员快速响应,并在全面做好自身检查及防护后,赶赴“新战场”——集中隔离点。
每晚,当隔离人员进入梦乡,大堂和走廊里依然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有人在整理刚接收的人员信息,有人调看监控设备、巡查楼层,有人协助身着二级防护、肩扛喷雾器的疾控人员开展环境消毒,有人按照房卡编号指引隔离人员入住……
“基本上手机一直在响,”一位队员告诉记者,“一天三、四百条微信消息是正常的,最多时有上千条。”在这群志愿者的微信聊天记录里,除了工作交流外,更多的是隔离人员发来的特殊需求。如,有人患有慢性病,不能吃得太甜;有人是过敏体质,不能吃海鲜等,志愿者收到这些需求后,会进行整合,并发送给餐饮部,确认不同餐食的数量。
除了饮食方面,隔离人员还有诸多其他需求,为此,志愿者们需合理安排他们的食宿和生活需求,实时关怀,甚至还要开展心理疏导……
队员们坚守“疫”线,辛勤付出,队长程士亮自然也不得闲,他经常放弃休息,去各隔离观察区巡查,为自己的队员送去防疫物资和防疫装备。程士亮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有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