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博会上,遇见真实、宜居、智慧的城市未来

  ■ 记者 王歆瑜   通讯员 郭倩 文/摄

  作为“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于2022年11月27日-11月2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围绕“城乡建设与城市更新”、“绿色建筑与双碳目标”、“智慧城市与精细化管理”三大主题,全面展示高质量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建设、运维及管理的核心理念、成果展示及应用示范案例。

  本届城博会杨浦共设置4个展区,由区建管委、区滨江公司、区科创集团共同承担参展任务,带来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杨浦滨江)、老旧厂房变双创标杆(大创谷功能区)、城市记忆变睦邻家园(228城市更新项目)、工业杨浦变创新杨浦(大创智功能区)四个板块。

  除了理念,今年城博会上展示的城市更新技术,彰显着上海在城市治理中的“硬核”实力。

  2022城博会现场,隧道股份城建物资“新材料,与城市共建未来”正式亮相。其中,低碳型土体固化剂重磅登场,且为国内首次亮相。同时带来的高性能快硬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等绿色材料与技术,以及UHPC楼梯板、透光坐凳、发光树池等一系列城市家具模拟场景,向观众展示了新材料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案例和美好期待。

  创新引领“秀带”展新颜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杨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杨浦滨江):杨浦把滨江作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区域,举全区之力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通过改造,滨江变新了。杨浦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将“修旧如旧”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让人民群众记住历史、记住乡愁。2020年9月,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围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老旧厂房变双创标杆(大创谷功能区):杨浦积极打造长阳创谷、互联宝地为核心的“一核两翼”。长阳创谷前身为日商建于1920年的东华纱厂,2015年,杨浦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建设理念,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工作,启动了长阳创谷更新改造,为老厂房创造新的生机。自2017年举办双创周主会场活动以来,长阳创谷逐步形成了“无边界,有生活”独具特色的Campus创新创业街区,是杨浦双创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创厢”更是上海最早实现“办事不出门,服务零跑腿”的“店小二式服务”试验田。

  城市记忆变睦邻家园(228城市更新项目):从昔日的工人新村,到今日的旧改更新,再到明日的时尚街区。228街坊最早的居住者是周边纺织厂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人。这里曾是“两万户”的代表,是新中国工业兴国的记忆。在更新过程中,228街坊城市更新项目通过传承历史、保育活化,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12栋“两万户”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公共要素,强化社区功能,增加公共空间与开放性,创建更适合年轻人生命周期变化需求的白领人才公寓,以现代便捷的便民服务设施赋予历史建筑“第二生命”,打造出一个延续历史文脉、留存上海乡愁、展现杨浦记忆的开放性创新型社区。

  工业杨浦变创新杨浦(大创智功能区):杨浦加快打开知识创新之门,面对老工业区转型的世纪难题,借助区内高校集聚的优势,不断推动“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做到“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2021年10月,杨浦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成为上海市首批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之一,并结合一区一特色、一区一长板的目标要求,重点建设大创智数字工业,数字创想家应用场景,打造以数字化为特色的未来城市地标。

  当前,杨浦正以上海市发布的产业地图为指引,抢抓数字化转型重大机遇,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创造数字生活新图景、构建数字治理新格局,围绕长阳秀带、大创智数字经济创新实践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全力打造“一带、一区、一圈”数字经济地标,不断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努力形成“大象起舞、蚂蚁雄兵”的产业结构生态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产业空间生态。

  绿色材料与技术如何描绘未来

  “一般来说,1万吨固废的堆放需要占用2亩土地,上海每年有5000多万方的混凝土需求。通过计算发现,用废混凝土替代天然石材,可减少至少10%的石子开采量,也节约了一千多亩的土地。”隧道股份城建物资总工程师徐亚玲介绍,“这也意味着一年可以保住一座天然的景观山,同时减少了一座废混凝土的垃圾山。”

  不仅能将工程泥浆“变废为宝”,(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也能化“建筑垃圾”为“神奇”。隧道股份城建物资利用建筑垃圾破碎后的再生骨料替代部分天然骨料生产再生混凝土,强度测试等级达C50,不仅有效解决建筑废弃物消纳处置问题,也为企业开辟出了绿色产业。

  据介绍,最早让再生混凝土这个绿色、环保的产品广为人知,是世博场馆“沪上生态家”的建设,项目结构所用混凝土全部采用再生混凝土,经监测,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

  随后,隧道股份城建物资又在自有办公大楼——位于杨浦区的绿源天地A座建筑中运用这一材料,这是上海首座再生混凝土小高层建筑,也是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并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再生混凝土应用于高层泵送并实施长期监测结构性能变化。“按照我们现有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相较于使用普通混凝土的B座大楼,使用再生混凝土的A座大楼单位面积建筑建材碳排放下降15.6%,在这几年的连续监测,结构性能未见任何变化。”徐亚玲介绍。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隧道股份城建物资再生混凝土的技术逐渐成熟,建成了全国首条再生骨料示范生产线。

  “此次内环线‘年轻化’改造工程,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超快硬混凝土技术方案,最快2小时即可达到通车条件,极大缩短施工窗口期。”隧道股份城建物资科创中心总经理李欢欢介绍,与传统快硬水泥或早强剂相比,快硬混凝土在后期强度、裂缝控制以及体积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大幅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为城市更新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展会上,隧道股份城建物资展示了其研发生产的高性能快硬混凝土等修复材料,成为提升城市更新品质、降低交通出行影响的“利器”。

  据了解,为了保证市民早高峰出行需求,内环线“年轻化”工程选择在夜间23时后进行,在清晨6时开放。在封闭施工的7小时内,要完成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和养护、临时沥青摊铺等一系列工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快”是隧道股份城建物资考虑的重点因素之一。

  近年来,隧道股份城建物资不断加大研发步伐,从早强到快硬修复材料,从以天到以小时为计算单位,从工地现场搅拌到实现工厂预拌、现场起硬,研发产品在“更快速、更环保”等方面一路迭代。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2022年城博会向广大市民生动展现了上海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带领大家遇见真实、宜居、智慧的城市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水平如何?杨浦城运人竞赛显身手
“一户一策”个性化帮扶
“守门人”初心如磐十二载
城博会上,遇见真实、宜居、智慧的城市未来
孩子还在车上,网约车已开走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4城博会上,遇见真实、宜居、智慧的城市未来 2022-12-01 2 2022年12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