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琴 文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我们袁家宅是大宅,有太祖母、祖母等近十位小脚老人。母亲也是小脚,只是比奶奶辈的脚稍大。小时候我与她们生活在一个宅子,天天相见。
宅上还有几个嫁出去的老姑婆,凡袁家宅上有重要事情,她们尽管是小脚老太,但都愿踏着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步履蹒跚地回娘家相聚,聊聊家长里短。
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没有看到老人们笑过,包括我的祖母和外婆。她们虽是慈祥可亲,但似乎也不知笑是什么样子。小时候的我原以为小脚老太不会笑,就和刚出生的小毛头只会哭一样,是人的本性。
解放后,妇女成了半爿天。那时我刚入学,看到不会笑的小脚老太开始面带微笑,有时几个老太聚在一起,还会开怀大笑,原来乡间老人也会笑。
解放前后的事,我记忆深刻。那时农村老年人生活艰苦,尤其那些农村小脚老太,除了不下水稻田干话外,繁重农活、家务活都要做,一家人的吃饭穿衣要解决,从一粒棉花籽下地开始耕作,到收棉花后纺纱织布,再缝制成衣服,全靠夫妇自力更生。
那时,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而小脚老太日落还不能休息,在煤油灯下坚持纺纱或织布,给全家人缝缝补补,肩负家庭生活重担,十分艰辛。此时,小脚的行动不便就像是身上沉重的枷锁。在生活重压下,哪有让她们可以笑的开心事?
我母亲也是小脚,但不是很小的尖脚。听母亲说,5岁时也被裹了脚,后被开明的外公干预,放松了裹脚布。母亲年轻时也不太会笑,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微笑才慢慢挂脸上。我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母亲喜笑颜开。那时大学录取率很低。母亲告诉我,大队召开社员大会,领导还特别表扬了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小脚妇女也培养出了一名大学生。
母亲说起此事,脸上充满自豪的笑容。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和母亲联系方便,我给独居农村的她装了电话。每当听到亲人在电话里回应时,母亲心里都十分开心,后来还学会了煲电话粥,常讲得哈哈大笑。
20年前一次回家省亲,母亲疑惑地问我:“看到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贴在耳边,边走边在自说自话?”我告诉她,这是用手机在和别人打电话。我让随行的女婿当场用手机拨通了电话,让老母亲拿着手机试听了一下。“真稀奇,这小小的没有线也能打电活?”老母亲说着,发出了一阵满足了好奇心的开怀笑声。
老母亲离开我们已多年,我还是常回故乡看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老屋都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家家屋顶上都装有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热水器,围墙内院子宽敞,种着果树,放着盆景。农村的泥路早已变成水泥路,通到每家的门口,土地专人承包耕种,老人不再下田种地。老太们穿着适时,面色红润,精气神十足,精神面貌与上两辈老太相比,真有天壤之别。